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作者簡介
杜志雄(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肖衛東(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摘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呈現出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實現了舉世矚目的跨越發展,突出表現為農業產量產值取得巨大進步,農林牧漁業全面繁榮、協調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實現巨大飛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健全;農業發展新動能基本形成;農業對外開放成就躍居世界前列;農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邁進。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支持保護政策、農業科技創新、農產品市場化改革等是中國農業發展70年的基本經驗。進入新時代,未來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質量興農戰略,大力拓展農業多功能;努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與服務主體,加快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深入推進農業資本化運作;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
關鍵詞
農業發展;成就;經驗;未來思路
*本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71473153)的階段性成果。若無特殊說明,本文中1949~1977年的數據均來自于《新中國農業60年統計資料》(國家農業部編),1978~2017年的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8)(國家統計局編)。
2019年即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中國農業發展,盡管艱難曲折,但在實現有限資源基礎上養活、養好中國人的任務和目標上,同樣成就卓著。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發展,不僅見證了農業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也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積累了大量彌足珍貴的實踐經驗。本文嘗試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業的發展成就與基本經驗、存在的問題與挑戰以及未來中國農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的農業發展成就與問題
(一)農業產量產值取得了巨大進步,農林牧漁業全面繁榮協調發展
2017年,糧食總產量達66160.72萬噸,比1949年(11318.0萬噸)增長4.85倍,年均增長2.43%;比1978年增長1.17倍,年均增長2.10%。尤其是,2004~2015年,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二連增”;2012~2017年,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在6億噸以上。棉花、油料亦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7年的產量分別達565.30萬噸、3475.24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11.73倍、12.55倍,年均增長率分別達5.44%、5.59%。糖料、園林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高值農產品產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其中,2017年的糖料產量比1949年增長了39.09倍,年均增長率達27.50%,是增速最快的農作物。同期,水產品產量年均增長率達8.32%。1949~2017年,肉類總產量年均增長7.27%。1978~2017年,牛奶產量年均增長9.64%。1982~2017年,禽蛋產量年均增長7.42%。1949~2016年,園林水果產量年均增長9.09%。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糧食、棉花、油料、糖料、畜產品、水果和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農產品市場供給取得了巨大進步,不僅解決了占世界1/5人口的吃飯問題,還為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支撐。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由1952年的461億元(當年價,下同)逐年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109331.72億元,年均名義增長率達11.22%;改革開放以來(1979~2017年)的農業總產值增速達12.14%,是改革開放以前(1952~1978年)增速(5.26%)的2.31倍。其中,農業總產值、林業總產值、牧業總產值和漁業總產值的年均名義增長率分別達10.13%、12.60%、13.45%和16.40%。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及各項構成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農業發展的奇跡。
1 從2003年起,包括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
從各行業產值占比看(見圖1),農林牧漁業結構不斷優化。1952~2017年,農業產值占比不斷下降,下降了32.80個百分點;牧業產值占比和漁業產值占比不斷上升,分別上升了15.58個百分點和9.29個百分點;林業產值占比基本保持穩定,尤其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4%左右徘徊。由此,經過70年的逐步發展和深刻調整,農業內部實現了由“以種植業為主、以糧為綱”的高度單一結構向“農林牧漁全面、協調發展”的立體式復合型結構轉變。
(二)農業生產條件持續改善并實現巨大飛躍,農業發展基礎越來越穩固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和興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業生產條件實現由薄弱到明顯增強的巨大飛躍,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一是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1949年,農業機械總動力僅為8.10萬千瓦;到2017年,達98783.35萬千瓦,年均增長率達15.15%,農業機械總動力快速增長(見圖2)。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每公頃耕地擁有農機動力和每個農業勞動力擁有農機動力也呈快速上升趨勢,分別由1978年的1.18千瓦和0.41千瓦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8.12千瓦和4.72千瓦,年均上升5.25%和6.52%。
伴隨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快速增長,農業生產用機水平持續上升(見表1),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在2017年達到65.60%,比2001年提高33.42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97個百分點。其中,機耕水平年均提高1.97個百分點,機播水平年均提高1.65個百分點,機收水平年均提高2.30個百分點。更為重要的是,農業機械服務范圍涵蓋了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江澤林,2018),作業領域由糧食作物延伸到經濟作物,由大田農業延伸到設施農業,由種植業延伸到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
二是有效灌溉面積持續增加。到2017年底,全國共有大中型水庫4666座,比2000年(3124座)增加1542座。有效灌溉面積由1952年的1995.90萬公頃增加到2017年的6781.56萬公頃,增加了2.40倍,年均增加1.26%。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節水灌溉面積快速增加,由2000年的1638.90萬公頃快速增加到2017年的3431.90萬公頃,年均增加4.55%。2017年,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重達50.61%。
(三) 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經營形式多元化發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健全
改革開放前,我國主要采取合作化(1949~1958年)和人民公社化(1958~1978年)的農業組織形式,經營主體(主要為農民集體)、經營形式和經營體系(主要為集體經營)都較為單一。改革開放后,家庭承包經營(1978年至今)成為主要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在家庭承包經營這一組織形式的基礎上,由于農業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農村改革不斷深化,承包地快速流轉,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開始走向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生產和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不斷涌現,并逐步發展壯大,各種新的農業經營形式不斷成長。農業部統計數據2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各類家庭農場87.7萬家,其中納入農業部門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44.50萬家;農民合作社193萬家;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115萬家,其中,從事農業生產托管的服務組織22.5萬家;各類龍頭企業13萬家。
2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農業部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2016)》,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年版。
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中,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的基本主體和主力軍,實行家庭經營,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農民合作社主要開展合作經營,從而具有聯系農民、組織農民、服務農民、帶動農民的獨特優勢和功能;龍頭企業主要開展公司經營,在高端農產品生產方面具有顯著的引導示范效應和輻射帶動效應;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著力為各類農業生產主體提供農業服務。由此,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農業經營主體經歷了由改革開放前的農民集體占主導的格局到改革開放初期相對同質性的農民家庭占主導的格局的演變,再到現階段的多元化經營主體并存、分工協作的格局的轉變;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日益形成、不斷健全。這既是農業向現代化演進過程中的必然(陳錫文,2016),又是歷史傳承的結果(張紅宇,2018)。
(四)農業新產業新業態蓬勃涌現,農業發展新動能基本成形
直到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農業產業仍然沿襲農林牧漁業原始產品生產為主的傳統格局。設施型農業微乎其微,休閑農業等農業多功能性利用產業的產值也很小(蔣和平,2018),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比較緩慢(韓俊,2001)。1952年,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193.50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0.42:1;1985年,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0.77∶1(馮偉、蔡學斌等,2016)。改革開放后,由于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發展、農產品購銷體制改革和農村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極大地突破了傳統的農林牧漁業原始產品生產的范疇,新產業新業態蓬勃涌現。特別是21世紀以來,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和新動能的重要來源。
一是農產品加工業邁上新臺階。截至2017年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達8.1萬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4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萬億元3。2015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5%,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2.20∶14,比1952年提高了4.24倍,比1985年提高了1.86倍。
二是農村電子商務高速發展。商務部統計數據5顯示,農村地區網絡零售額由2014年的1800億元逐年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12448.80億元,年均增長96.23%;農村網絡零售額在全國網絡零售總額中的比重由2014年的6%逐年提升到2017年的17.40%,年均提升3.80個百分點;2017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2436.6億元,比2016年增長53.30%;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農村網店985.6萬家,阿里巴巴淘寶村2118個,農產品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585家;生鮮農產品電商交易額1391.30億元。
三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興起。統計數據6顯示,2017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類經營主體達33萬家,從業人員900萬人,年接待游客22億人次;經營收入由2014年的3000億元逐年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6200億元,年均增長28.33%,帶動700多萬戶農民家庭就業和增收。
3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2017年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持續穩中向好》,http://www.xqj.moa.gov.cn/tjxx/201802/t20180223_6137312.htm。
4 《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農加發〔2016〕5號)。
5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5~2016、2016~2017、2017~2018)》,h t t p://c i e c c.
ec.com.cn/。
6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農村經濟司:《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7年)》,h t t p://n j s.n d r c.g o v.c n/gzdt/201804/t20180419_882882.html。
由此可見,中國農業已經實現由純粹農業原始產品生產向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共同發展,由單純的農產品生產功能向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和旅游體驗等農業多功能開發利用的雙重轉變。
(五)農業對外經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對外貿易規模躍居世界前列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農產品貿易規模極其有限,農業對外開放基本上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以來,農業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全面推進,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躍成為世界農業對外開放大國,開放質量大幅提高。
一是農產品貿易規模持續快速增長。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由1995年的254.20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013.90億美元,增長6.92倍,年均增長10.64%。其中,進口額增長10.61倍,年均增長13.46%;出口額增長4.18倍,年均增長8.11%。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貿易國、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出口額居世界第六位。需要注意的是,從2004年起,中國農產品貿易長期順差轉變為持續性逆差,并且呈擴大態勢,由2004年的46.40億美元擴大到2017年的503.30億美元,擴大了9.85倍(見圖3)。
二是農業“引進來”由引資向引技、引智領域不斷拓展,成效顯著。1997~2016年,農業7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呈現增長趨勢,外資利用規模不斷擴大,分別由1997年的6.28億美元、125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18.98億美元、814億美元,年均增長8.08%、12.04%,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242.78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5192億美元。在引技、引智方面,通過實施一批重大聯合項目,引進了大量農業種質資源、技術、農機裝備、管理經驗和智力資源。
三是農業大踏步“走出去”,對外直接投資增長勢頭強勁。農業對外投資流量由2004年2.90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32.87億美元,年均增長33.43%;投資存量由2004年的8.34億美元擴張到2016年的148.85億美元,年均增長30.13%。截至2016年底,中國農業對外投資存量超過1800億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農林牧漁類境外企業1300多家8。
7 此處農業,概指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8 白鋒哲、呂珂昕:《開放合作引領農業走向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國際合作成就綜述》,《農民日報》2017年9月23日低001版。
(六)農村居民生活取得了巨大進步,正向全面小康邁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村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消費水平持續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扶貧工作成效顯著,農村居民生活實現了由貧困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邁進。
一是農村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財產性收入進入尋常百姓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由1949年的43.80元增長到2017年的13432元,增長了305.67倍。其中,1949~1978年年均名義增長3.9%,1979~2017年年均名義增長12.75%,增速大幅提高。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多措并舉,從持續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財產性收入著手,全力為農村居民增收注入新動力。農村居民擁有的財產性收入由無到有、由少變多,由1993年的7.02元增長到2017年的302.96元,年均名義增長24.85%(見表2)。
9 1992年及以前各年,轉移性收入包括財產性收入。從2013年起,國家統計局開展了城鄉一體化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2013年以前,農村居民收入指標為人均純收入(包括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2013年起,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收入指標統一為人均可支配收入(包括財產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在農產品消費上,2013年的調查范圍和指標口徑為食品支出,2013年起為食品煙酒支出。
二是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持續改善,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1949~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了1.9倍,年均名義增長3.70%10。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954.53元,比1980年(162.20元)名義增長66.54倍,年均名義增長12.29%,比1949 ~1978年的年均名義增速高8.59個百分點。1949~1978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都在67%以上。2017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1.20%,比改革開放前水平下降了近36個百分點。按照恩格爾系數聯合國標準11,2017年,農村居民生活處于相對富裕階段,正向富裕階段跨入,消費層次由溫飽型向全面小康型轉變。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比1978年增加了38.60平方米,住房條件大為改善;平均每百戶擁有的家用汽車、洗衣機、電冰箱(柜)、彩色電視機、空調、熱水器、移動電話、計算機分別增加到19.3輛、86.3臺、91.7臺、120臺、52.6臺、62.5臺、246.1部、29.2臺。農村居民人均國內旅游花費由1994年的54.90元上升到2017年的603.30元,旅游潛力不斷釋放。
10 國家統計局:《城鄉居民生活從貧困向全面小康邁進》h t t p://w w w.s t a t s.g o v.c n/z t j c/z t f x/q z x z g c l60z n/200909/t20090910_68636.html。
11 聯合國根據恩格爾系數大小對一國或地區居民生活水平進行劃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相對富裕,20%~30%為富裕,20%以下為極其富裕。
三是扶貧成就舉世矚目。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78年,大多數農村居民生活處于絕對貧困狀態,1978年,農村絕對貧困人口2.5億人。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全力、穩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和大規模減貧行動,農村扶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按照2010年貧困線標準12,農村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7.70億人減少到2017年的3046萬人,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由97.5%下降到3.1%。
12 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
綜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為全球糧食安全、貧困治理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進入新時代,中國農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戰日益突出,面臨多重安全隱患(糧食安全的結構性矛盾、種業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等)、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滯后、農民持續增收動力不足、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等問題,尤其是農業成本持續上升問題。2001~2016年,三種糧食畝均總成本由350.61元持續快速上升到2016年的1093.62元,上升了2.12倍,年均上升7.42%;國產大豆、油料、棉花、甘蔗、水果、蔬菜的畝均總成本年均上升率分別達7.61%、8.22%、8.70%、7.27%、11.69%、9.40%。2013年,中國玉米、稻谷、小麥、大豆、棉花這五種主要農產品畝均總成本分別比美國高出56.05%、20.82%、210.42%、38.44%、222.84%(張云華,2017)。農業成本持續快速上升導致中國農產品國內外價差不斷拉大,農業經營效益下降,國際競爭力低弱。
二、建國以來70年的農業發展經驗
(一)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央就非常重視“三農”工作,先后根據當時的國情實施了“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制度。1982~1986年和2004~2018年,中央先后連續5年、15年出臺了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尤其是在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中央作出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和部署,并進一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并且“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實踐中,中央和全國各地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建立健全、優化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業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三農”工作領導體制,不斷完善黨管“三農”工作的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強化農業資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給,把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基本原則體現到各個方面。可見,中央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政治保證。正是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戰略部署下,在中央持續實施的一系列支農強農惠農政策支持下,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邁上了新臺階,步入了新時代。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央的正確領導、統攬全局、協調各方,中國的農業發展不可能取得如此卓著的成就。
(二)堅持和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農村土地制度變革,中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也隨之完善。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實行了平均地權的土地改革,由此形成了土地私營私有的經營方式和基本經營制度。1953~1956年,開始農業合作化運動,土地轉為私有基礎上的互助合作。在1957~1978年的人民公社制度中,則實行土地集體所有、統一經營、按工分分配勞動成果的經營形式,并由此形成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基本經營制度。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興起和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得以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進而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業增長中,約50%的增長源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Lin,1992);在改革初期的糧食增長中,約35%的糧食單產增長源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Huang and Rozelle,1996)。
20世紀90年代,家庭承包責任制的鞏固和完善為中國農業發展注入持續的動力。1993年,中央決定將土地承包期從一輪承包的15年延長至二輪承包的3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2003年3月1日起施行)進一步明確規定“耕地的承包期為30年”。進入21世紀10年代,為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適應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和農業規模規模快速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央提出并確定了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基本方向,并于2016年10月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三權分置”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尹成杰,2015),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論和政策重大創新與突破(肖衛東、梁春梅,2016)。更為重要的是,“三權分置”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展現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持久活力。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隨著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的確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可見,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所釋放的顯著制度績效。并且,在鄉村振興的宏大背景下,土地集體所有、農戶承包經營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能輕易動搖,要保持長久不變(唐忠,2018)。
(三)堅持和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
改革開放前,農產品主要實行政府定價、統購統銷政策,農業剩余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轉移到工業,中國農業發展主要處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以農養工”階段,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很少,支持保護力度小。1952~1978年,國家財政支農支出1577億元,年均54億元;而同期,農業向工業提供的資金支持達3915億元,年均135億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經司課題組,2005)。改革開放后,隨著家庭承包經營制的確立、完善和創新發展,國家持續出臺了一系列支農強農惠農政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不斷優化完善。具體看,包括通過建立與WTO規則相適應的農產品流通體制,對重要農產品實行最低收購價、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等價格支持,完善農產品收儲制度等,不斷深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優化完善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通過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優化農業投入結構,改革創新農業投融資方式等,不斷優化完善農業投入政策。通過減輕農民負擔、全面取消農業稅、逐步加大涉農稅收優惠、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等,不斷優化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通過構建農民收入補貼制度、農業生產性補貼制度、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補貼制度、農業防災減災保障制度等,不斷優化完善農業補貼政策。通過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創新農村信貸和農業保險產品和服務等,不斷完善、創新農村金融保險政策,拓展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空間。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要“加快建立新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由此,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內涵逐步實現了對農業農村從“以農養工、支城”到“多取少予”“少取多予”,再到“優先發展”的根本性轉變。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范圍逐步實現了從農業產中環節向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的全面延伸,實現了從農業生產體系到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的全面支撐。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手段和工具逐步實現了僅由農業投入的單一型政策體系到以農業投入、價格支持、財政補貼、金融保險為重點的新型政策體系的重大轉變。
(四)堅持和創新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農業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技術(鄧小平,1993),這在以前、現在乃至未來,都是如此。科技創新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戰略支撐(萬寶瑞,2012)。改革開放前,由于國家不重視科學技術,對農業的科技投入甚少,農業科技人員奇缺,導致農業科技極為落后,農村普遍存在“靠天吃飯”現象。改革開放使農業科技創新迎來了春天,國家高度重視、持續強化科技創新對農業生產力解放、提升和農業生產關系變革、重構的驅動作用,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農業科技創新發揮了先鋒和引領作用。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財政資金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和市場主體的創業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正在逐步形成。統計數據顯示,國家對農業的科技投入(S&T)由1978年的7.2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550多億元,增長了75.39倍;其中,農業研發投入(R&D)由1978年的1.4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60億元,增長了184.71倍(黃季焜,2018)。
農業科技投入的持續增長和農業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一方面,使得農業科技創新的實力、活力和能力穩步提升。近年來,中國在生物育種、轉基因新品種培育、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業遙感和信息化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旱作節水、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等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在全國各地大范圍推廣應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斷完善。2017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7.50%,比2012年(53.50%)提高了4個百分點,比2005年(48%)提高了9.5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13。另一方面,使得農業科技創新對農業轉型升級、農產品供給優化、新動能培育和農業增長的貢獻日益彰顯、支撐作用日益增強。農業科技創新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黃季焜,2018),并且日益成為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13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農村改革書寫輝煌歷史鄉村振興擘畫宏偉藍圖—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十》,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18_1623595.html。
(五)堅持和穩步推進農產品市場化改革
改革開放前,為恢復經濟,為工業發展提供原材料積累,中國先后實施了農業合作化運動和人民公社制度。這一時期,糧食銷售主要在國家控制下實行統購統銷。統購統銷制度的實施嚴重制約了農產品市場功能,導致農副產品短缺,人民生活物資匱乏。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公社制度的廢除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產品開始由國家定價轉為市場定價。由此,針對農業生產發展需求,國家在1985年廢除了統購統銷制度,并啟動了糧食收購合同訂購制。合同訂購制是一種雙軌制,即農民交足國家訂購的糧食量,其余的通過市場銷售。同時,為了提高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國家先后對糧食收購價進行調整。隨后,在糧食出現供不應求時,為了保證糧食供給,又實施了保護價收購議價糧政策。2001年加入WTO后,出于國際市場壓力,逐漸放開了糧食主產區糧食收購,糧食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2004年開始,實行了農業三大補貼和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等主糧的最低收購價敞開收購政策。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市場的變化,最低收購價的敞開收購政策積累的問題日漸暴露。2014年開始啟動了大豆目標價格改革,2015年實施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這些改革的目標,都是確立和強化市場在農業要素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優化。農產品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提高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提高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保障了農民生產收入。在堅持和完善農產品市場化改革中,逐步實現了農產品由國家統一調配到市場配置,發揮了市場作用,促進了農業增長。
三、中國農業發展的未來思路與對策
(一)大力拓展農業多功能,促進農業發展“雙目標”向“三目標”轉變
農業多功能性是農業及其發展的客觀屬性(尹成杰,2007)。自古以來,農業都是中國的立國之本。中國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足夠的糧食產量、供給量和持續的農民增收一直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功能。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是中國農業發展及其政策目標的兩大主題,并且在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實現了連續十二年(2004~2015年)的增產增收。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增長以及環境保護意識的日益覺醒,城鄉居民越來越注重農產品的質量,不僅要求吃飽,還要求吃好,要求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這對中國農業發展提出了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基本要求。進一步看,在中國農業發展新的歷史階段,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同化肥、農藥、農用塑料薄膜等現代生產資料之于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讓資源環境等生態要素對農業生產經營者效益和農業發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應,這是中國農業發展新的使命(李國祥,2017)。正如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要促進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因此,進入新時代,隨著農業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顯現,保持農業發展可持續性是中國農業發展的第三大目標。這要求大力拓展農業多功能,促進農業發展由過去的“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的雙目標向“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和保持農業發展可持續性”的三目標的轉變。對此,首先,對新目標要進行有力的宣貫,使之深入人心。尤其是,從長期看,要強化保持農業發展可持續性的國家意志。其次,要在具體政策上對農業生產主體提供方向指引,使其行為自覺轉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再次,要重點扶持家庭農場,加快使其成為農業政策新目標的“合意”主體。最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去除不利于農業可持續性目標實現的產能及生產方式。
(二)努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與服務主體,加快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規模經營是全球農業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中國農業經營制度和方式轉型創新的重要方向,其中,主體是前提,是引領者和生力軍。因此,要努力培育、發展壯大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與服務主體,加快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一是建立健全主體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加快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不斷強化其生產主體地位和基礎作用。規范發展農民合作社,不斷強化其服務能力和紐帶作用。大力發展龍頭企業,不斷強化其核心主體地位和引領作用。積極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強化其服務主體地位和支撐作用。
二是積極、穩妥地推進多種形式農業規模經營。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是一個長期過程,要處理好積極與穩妥的關系。既要不失時機地推進土地流轉與集中,以及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為擴大農民就地就近就業、農業農村經濟提供新的增長空間;又要立足國情農情,從實際出發,認真研究解決推進農業規模經營進程中的突出問題,制定具體政策,探索有效辦法,因勢利導、循序漸進。
三是農業規模經營既要“追求規模”,更要 “注重適度”。要防止脫離實際、違背農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的傾向。同時又要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的適應性。農業土地經營規模是一個包含最大值、最小值、目標值14的合理區間(錢克明,2015)。現階段,應重點支持土地經營規模相當于普通農戶10-15倍、收入相當于外出務工平均收入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
14 最大值是主要依靠農戶家庭勞力就能耕種的最大土地面積,最小值是根據農業勞動力數量平均分配土地每戶得到的土地經營規模,目標值是能夠使種糧專業戶的年收入與其家庭全部勞動力外出打工收入相等的土地經營規模。
四是探索、創新多種形式農業規模經營的共同發展。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不能土地規模經營“單項突進”,而應該是土地規模經營與服務規模經營的共同推進、協同發展。土地規模經營與服務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兩條并行不悖的路徑,從土地規模經營轉向服務規模經營是現階段順應中國農業經營方式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羅必良,2017)。
(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質量興農戰略,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質量興農戰略,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是構建農業清潔生產促進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將農業清潔生產列入重要工作內容和議事日程,編制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農業清潔生產規劃,制訂實施方案。加快研究、制定符合我國國情農情的農業清潔生產條例,相關政策規定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標準和過程標準體系。加強綠色投入品、農業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
二是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空間與生態空間協調布局、農業生態化生產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把握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多樣性及其演化規律,完善、創新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加強成熟可行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示范推廣。
三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高農業生態治理水平。加快建設現代農田灌排體系和農業高效節水體系,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在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大力推進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有效控制農藥使用量,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使用。著力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膜全量資源化利用。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建設。
四是堅持質量興農,全面提升農業供給質量。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大力推進內外銷農產品和食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逐步消除國內外市場產品質量差距。圍繞薄弱環節、重點領域,用重典、出重拳、求突破地加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加快推進農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建設,加大國家追溯平臺推廣應用。
(四)深入推進農業資本化運作,不斷拓寬農業發展路徑
推進農業資本化運作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根本性轉變的重要戰略選擇(郭曉鳴,2016)。一是大力推進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加快推進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薄弱環節固定資產投資重大項目庫建設,加大補短板投資力度。加快推動落實促進民間資本投資農業固定資產的系列政策措施,變民間投資“準進來”為“請進來”,探索開辟農業領域中民間投資新空間。積極推廣PPP模式,大力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鼓勵、支持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
二是把準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方向。著力短板領域、薄弱環節和區域,全力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緊緊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強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機裝備的研發和制造,集成推廣一批綠色生態農機化技術,促進農業機械裝備和作業的綠色化發展。著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機”,促進農業機械化高質高效發展。
三是鼓勵、引導工商資本扎根農業、安農富農。健全工商資本準入制度,完善動態監管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引導工商資本根據自身優勢、農業行業特性、區域資源稟賦、政府農業政策等慎重考慮和選擇經營行業、領域和環節。鼓勵工商資本發揮專長,與農民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穩妥利益共享機制、結成緊密利益共同體,促進“為農增利”,規避“與農爭利”。
四是完善農地“三權分置”制度,穩妥推進農地資本化。建立健全土地經營權制度,加強農地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創新推進土地經營權出租、轉包、信托、抵押擔保、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土地銀行等多種形式農地資本化路徑。當前,要著力引導農地合理資本化,嚴防農地過度資本化(全世文、胡歷芳等,2018)。
(五)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塑造農業新業態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一個不可逾越的重要路徑就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塑造農業新業態,這也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一是穩步推進農業內部各產業之間的交叉型融合,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推進糧經飼協調發展。加快農牧交叉融合發展,形成“以養帶種、牧林農復合、草果菜結合、生態循環”的農牧共生型種養模式。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林—畜”“林—菜”“林—果”等農林、林牧復合經營模式。
二是縱深推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融合,塑造終端型農業新業態。立足農產品的開發生產與加工增值,按照“縱向延伸、橫向擴張、側向拓展”的路徑,促進農業產業鏈各環節向高技術化、高知識化、高資本化和高附加價值化方向發展,實現產業鏈各環節有機整合和集成,逐漸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體系,擴大農業產業鏈整體規模,提升農業產業鏈整體效能和效率。
三是加快推進農業功能拓展型融合,塑造體驗型農業新業態。立足農業多種功能的挖掘與拓展,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充分拓展、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引導、支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推動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引導、支持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
四是創新推進先進要素滲透型融合,塑造智慧型農業新業態。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廣農業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積極發展智慧農業。促進分子育種、動物疫苗、發酵工程、生物飼料、生物農藥、細胞工程、酶工程、非化學害蟲控制等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積極發展生物農業。
(六)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不斷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
一是積極實施農產品優進優出和進口多元化戰略,充分發揮農產品進口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結構優化的促進作用,更好滿足國內農業要素和產品需求。充分利用農產品進口的“資源替代效應”對重點農產品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作用,正推或者倒逼國內供給能力的提升,擴大國內有效供給;通過農產品出口消化國內產能、減少糧食“高庫存”,提升國內供給與國外需求的匹配度。
二是堅持高水平“引進來”和大規模“走出去”并重,積極嵌入全球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和創新鏈,促進國際國內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產品和技術開放式創新,構建高水平農業開放型經濟。更加注重高端資本的引進,創新創業型人才、先進農業技術、前沿農業知識向中國的集聚、集中、集結。更加注重推動涉農企業“集群”式、“鏈條”式“走出去”,不斷提升對外農業投資的產業鏈、價值鏈一體化水平。
三是把“一帶一路”戰略作為新時期農業對外開放的頂層設計,依據《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深化與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促進農業對外開放向內陸沿邊縱深推進,優化農業區域開放格局和國際市場布局,建立貫穿亞歐非的農業大市場和經濟圈,創建農業國際合作新格局。支持涉農企業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重構農產品和食品供應鏈和價值鏈并占據主導地位。
China Economist (中文刊名:《中國經濟學人》)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辦的面向全球發行的中英文學術期刊。China Economist創刊于2006年3月,始終致力于向全球傳遞中國經濟學與管理學最前沿研究進展,搭建中外學者相互交流的學術平臺和研究陣地,向全世界宣傳能夠代表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訴求的研究成果,促進國外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中國經濟學人》先后被EconLit、EBSCO、ProQuest、SCOPUS等全球主流、權威數據庫及索引系統收錄,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是“代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英文刊最高水平”的期刊。
在線投稿系統:http://ceji.cbpt.cnki.net
官方網站:http://www.chinaeconomist.com/
融界2024年2月27日消息,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申請一項名為“一種WPF用戶界面框架生成HTML界面的方法及裝置“,公開號CN117608657A,申請日期為2023年11月。
專利摘要顯示,本申請提供了一種WPF用戶界面框架生成HTML界面的方法及裝置,在執行所述方法時,獲取目標XAML文件的目標控件參數,所述目標控件參數包括:控件屬性信息以及控件坐標信息;基于預先配置的WPF控件與HTML標簽的映射關系,將所述控件屬性信息轉換為標簽屬性信息;基于所述控件坐標信息以及所述標簽屬性信息生成HTML界面。本申請實施例基于預先配置的WPF的控件和HTML標簽屬性的對應關系實現將WPF控件轉換為HTML標簽屬性,并通過控件的坐標信息來生成對應的HTML界面,減少代碼重構工作量,提高代碼遷移效率。
本文源自金融界
2月15日,2022正谷年會在北京辦公室舉行。以“碳中和下的可持續發展”圓桌為主題,正谷同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程國強教授、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經濟觀察報》執行總編輯文釗、《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認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李莉、中歐國際商學院北京校友會會長張紅等15位可持續伙伴進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討雙碳目標下的可持續發展。
01/
有機實踐與碳中和目標實現
有機這件事本身是一個具有發展階段辨識的事情;以收入結構、市場環境等因素來衡量,我們國內消費群體對有機、對低碳的認識相對小眾;這一點是與國家發展階段相關的,與歐美發達國家不具有可比性;但我認為正谷目前在做關于有機的這項事業是正確的,它的定位就是一個慢公司。
左:程國強 右:張向東
——程國強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我和正谷、和向東相識多年,在交流中獲取了很多關于有機的比較全面的信息。通過他們了解到,各國有機市場發展驅動差別很大,美國是市場驅動,丹麥是國家政策驅動,但由于市場信任問題,中國的有機發展比較困難。那么以科技手段解決市場信任問題會不會成為接下來有機發展的關鍵,這也是我思考很長時間的問題。
左:徐永光 右:張向東
—— 徐永光
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ESG投資中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是內在驅動,企業對成功的理解不同,很多企業以商業本身價值、對社會價值的實現為目標;另一方面來說,碳中和的大背景倒逼企業,ESG傾向于環境友好型、生態友好型企業,這也使得企業如果想經營好,就要順勢而為。
——文釗
《經濟觀察報》執行總編輯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今年提出新的五年戰略規劃(2021-2025)[1]中,明確將“引領責任教育”列入戰略。企業家在經營好自己的企業的基礎上,也要對利益相關者、對環境負責任,展現自己的社會責任擔當。
——張紅
中歐商學院北京校友會會長
我們從產品傳播理念上來看,往往是足夠好的產品有廣泛的傳播后,它背后的理念才為人所知,這就是說傳播要落地,落到產品上來。由此我們要注意產品獨特性挖掘以及新形勢下產品與渠道如何結合,是不是可以跟電商結合,好的產品、好的理念也需要配合合適的渠道,才能有效的把產品推廣出去,這三者缺一不可。
——李鴻谷
《三聯生活周刊》主編
今年對正谷卡與正谷標準農場產品進行了碳中和認證,以有機商業實踐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邢建平博士
正谷聯合創始人、首席產品官
2019年全球有機食品(含飲品)市場銷售額超過1060億歐元。中國以85億歐元位居全球第四,但人均則只有不到50元,不到全球平均的一半。全球有機發展水平,近20年復合增長率10%,以中國近5年數據看,保守估計15-20%。
——張友廷
正谷聯合創始人、中國有機產品認證工作組專家
正谷很早就開始對碳中和業務的思考與實踐:在2012年推出了碳中和認證巧克力,2019年正谷草飼有機牛肉牧場實現了凈零排放,在今年對正谷卡、正谷標準農場的所有產品進行了碳中和認證,期望在雙碳目標下,正谷在商業實踐過程中能夠有更深入的思考與實踐。
——張婷婷
正谷聯合創始人、首席可持續發展官
從食品工業角度看,中國的食品企業在全球的影響力不足。要改善這樣的情況,首先,從源頭,環境污染的治理要跟上;另外,對于食品行業來講,塑造品牌形象的基礎上,融入匠心精神,展現中國食品行業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
——新望
中制智庫理事長兼研究院院長
推進雙碳目標需要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也就需要專業機構對企業的碳排放進行具體的核算,對企業所做的對環境友好的工作進行定性定量,幫助企業進行專業的認證。正谷扎根有機食品行業十四年,既是碳減排的先行者、實踐者,也是有機認證企業,在這樣的良好基礎下,建議向行業引領者的方向轉型發展,增加研究的內容。
——李莉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認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
有機品牌市場潛力大,但是國際知名有機品牌數量不多,想要樹立高知名度的品牌離不開市場驅動與品牌賦能:以市場驅動,通過拓寬銷售渠道,增加知名度;為品牌賦能,結合公司專業的有機團隊與多年實踐,并結合有機認證機構的專業認證,樹立品牌形象,增加消費者的信任。
——姚文萍
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第一,減少碳排放,首先要增加森林、山林面積,碳交易的模式也可以增加農民的收益;第二,提倡節約。中國食品消費環節、儲運環節包括蔬菜生鮮的30%的損耗率是很高的;第三,中國的動物蛋白10年后的缺口很大,需求增長會帶來碳排放的增長,因此需要科技驅動來避免需求增長帶來的過量碳排放,一是單位生產效率的提高;二是尋找替代產品。
——黃德鈞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
很多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缺乏信任,是否可以參照征信系統建立有機積分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基于消費場景、消費數據、購買客戶等多重因素進行評估。
——劉雪斌
益博睿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大中華區執行總裁
我國有很多的品質好的有機水果、蔬菜,但因為在偏遠地區,難以到達城市的餐桌上,這也給了擁有平臺、技術、專家資源的公司發揮優勢的機會:從有機產品的引領者向平臺轉化,將更多、更好產品分享給更多的消費者。
——牛志明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
正谷一直以來做的這件事兒,可以歸結為三個點:第一商務禮品卡,第二情誼表達,第三嚴格標準,但這也可能限制了正谷的發展。產品品類上,提供給消費者的選擇性小,以正谷的Cavell巧克力為例,我們的貨架上只有這一種巧克力,是不是可以擴充一些非有機的但是高品質的產品。
——祖珩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投資銀行部渠道與發行中心總經理
品牌故事要在內容制造中講清楚,在內容中表達價值與痛點,選擇正確的平臺進行傳播,挖掘客戶的宣傳力量。
——黃宇軍
迪思傳媒副總裁
02/
正谷有機商業實踐的可能性
對話活動中,正谷與可持續伙伴們從有機食品、碳中和實踐、商業推廣等各個角度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討論。
討論一:有機食品如何實現碳中和?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德鈞提到,我們國家提出3060的雙碳目標,但更多的關注點在通過交通、能源等方式實現碳減排,進而實現碳中和目標,而有機食品如何實現碳中和,可能大多數的消費者并不十分清楚。
黃德鈞-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
正谷聯合創始人、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張婷婷:有機生產模式,一方面因為不使用化肥與農藥,可以有效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有機耕作方式,有機耕作方式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進而增強土壤固碳能力。正谷在有機商業實踐過程中,同樣關注產品碳中和:2012年,正谷Cavell黑巧克力通過了碳中和認證;2019年,正谷草飼有機牛肉牧場實現了零排放;2021年中秋,正谷首次推出碳中和有機月餅;2022年新春到來之際,正谷卡與正谷Ouroland有機奶酪、正谷100%伊比利亞火腿、Cavell瑰夏咖啡等環球農場產品,通過核算從生產到配送的碳排放總量,并以清潔能源項目進行碳交易補償,進而實現凈零排放。
張婷婷-正谷聯合創始人&首席可持續發展官
討論二:“有機”“美味”可以兼得?
活動過程中,可持續伙伴們品嘗正谷標準農場的有機茶歇:正谷Ouroland有機奶酪、正谷100%伊比利亞火腿、正谷Cavell海鹽黑巧克力、Cavell瑰夏咖啡等。益博睿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大中華區執行總裁劉雪斌、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牛志明等分別表達了對100%伊比利亞火腿、Cavell瑰夏咖啡的喜愛。
牛志明-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
正谷有機食品開發團隊,從2017年開始深入全球范圍火腿優勢產區,并以《正谷優質產品質量標準》為原則,嚴格把關產地選擇、加工、質量檢測等各個環節,以保證客戶朋友們能夠品嘗到真正的美味。正谷100%伊比利亞火腿:純種的原生豬種伊比利亞黑豬、在Dehesas自由放養、取食橡果增肥、熟成至少36個月以上,無論缺少哪一個環節,都無法形成這種豐潤脂腴、混合著橡果的香氣的美味。
正谷伊比利亞黑豬火腿
徐永光、程國強二位老師,也對正谷的產品開發表達了新的期待:以正谷有機月餅為例,整體口味比較清淡,在口味開發中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這也為之后的產品工作提供了新的參考。
程國強
正谷有機米粽、正谷有機月餅以及正谷有機年糕,是正谷有機食品研發團隊,結合端午、中秋、春節三個傳統節日所分享的重點產品,食材來自正谷標準環球農場,從源頭保證食材的安全、健康與優質。十多年的研發與創新,團隊始終以追求口味與健康平衡為第一訴求,將人的需求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正如《三聯生活周刊》前主編朱偉老師分享的那樣:我是慢慢才體會到,他們的粽米,含著我兒時熟悉的清香;我是慢慢才感受到,他們的粽子、月餅是對本真的回歸.......
討論三:正谷未來的事業發展方向?
從2007年成立至今,作為有機食品行業的踐行者,以正谷卡為聯結,正谷與越來越多的客戶朋友共同推進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關注環境健康、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關注人類當前與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
14載有機商業實踐,正谷的成長離不開每一位前輩老師、客戶朋友的關注與支持,感謝大家給予正谷的發展建議,幫助正谷堅定從事有機事業的決心。作為立志于有機事業的企業,我們期望公司的事業目標與人類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關,在有機產品的種植、生產、貿易等業務領域不斷實現價值創新!為顧客提供高價值的產品與服務是我們的商業使命,倡導和推進可持續的、適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支持更多人建立生活的未來。
左一:徐永光 左二:張向東 右一:張紅
張向東分享道,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讓我們有機會從事有機、投入到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事業當中去;正谷的發展相對平緩,我們期望能夠在客觀、現實的環境與條件下,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提供優質的食物、分享真摯的情誼、推動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有機生產有助于碳減排,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代背景下,正谷將碳中和實踐同有機商業實踐結合,進行價值創新。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2]。17個目標中,15個與有機農業息息相關。有機農業對于全球氣候韌性農業、生物多樣性、支持減少貧困人口、支持農業社區發展等方面均有著積極作用[3]。
正谷作為有機食品行業踐行者,堅持有機生產十四年,關注食品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的減排可能性。通過有機食品禮品卡,與伙伴們分享全球優質食品,共同倡導“健康、適度、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制定新五年發展戰略規劃
https://www.dutenews.com/caidao/p/1402456.html
2.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ttps://sdgs.un.org/2030agenda
3.有機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FAO)
https://archive.ifoam.bio/sites/default/files/nm19_329_report_sdg_lr.pdf
正谷成立于2007年
是有機食品行業踐行者
專注于與更多人分享優質有機食品與有機理念
在世界范圍內建立正谷標準合作農場
進行有機生產實踐
通過正谷卡
分享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球優質有機食材
以有機食物傳遞真摯情誼
以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關注人與自然的生存與發展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