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1G:模擬系統(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的移動通信產業還處于空白狀態,直到1987年才正式啟用蜂窩移動通信系統,這是我國移動通信開端的標志。1G時代標志是“大哥大”,小時候記得有呼機,是不是也是1G時代的產物?
2G:數字通信來了
1995年,我國正式進入2G通信時代。這時,通信技術日趨成熟,GSM、TDMA、CDMA。2G時代我們可以看互聯網小說了,還能看看圖片。其實隱藏了1個2.5G(EGPRS)。
3G:寬帶通信
隨著人們對移動網絡應用的需求不斷提升,移動通信進入高速IP數據網絡時代。從此互聯網技術得以廣泛應用,移動高速上網成為現實,音頻、視頻、多媒體文件等各種數據通過移動互聯網高速、穩定地傳輸。CDMA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技術基礎。
2009年1月7日頒發了3張3G牌照,分別是中國移動的TD- SCDMA(自主研發)、中國聯通的 WCDMA(歐洲和日本的技術)和中國電信的 (美國)。TD- SCDMA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在國內通信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個人理解:1、3G時代手機能看互聯網圖片了,網速好的還能看看視頻,2、受制于自主研發,移動比較吃虧,聯通電信用成熟的技術,有一手好牌,但受政策影響,市場反響平平。3、這時候iphone手機誕生了(應該是對的,不確定)。
4G:互聯網通信(2013年)
4G采用無線蜂窩電話通信協議,集3G與WLAN于一體,能夠傳輸高質量的視頻圖像,且速度快(傳輸速率靜態下可達1G,高速移動狀態下理論速率可達100M,比撥號上網快2000倍)、傳輸質量高,信號覆蓋廣泛,支持更多類型的手機和平板電子產品。
2013年12月,工信部宣布向三大運營商頒發“LTE/第四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TD-LTE)”經營許可,即4G牌照,開啟我國4G時代。我國的4G采用了自主研發的TD-LTE。這時候有分水嶺了,4G時代是移動的黃金時代,牌照優勢,資金優勢吊打聯通電信一個時代。
5G:應運而生的第5代移動通信
不同于前幾代移動通信網絡,擁有更高速率、更大帶寬、更低時延等優勢,成為面向行業應用和用戶體驗的智能網絡,能夠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信息生態系統,讓通信技術與互聯網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咱們國家已經全面領先了。
互聯網最近有5.5G的傳說,運營商是真不急,5G的投資還沒收回來;另外老百姓真不需要。再不知道真假。
無論如何,看到祖國通信發展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快,領先世界。由衷的自豪。
通信歷史連載702-中國3G標準TD-SCDMA誕生的那些事
通信歷史連載702-中國3G標準TD-SCDMA誕生的那些事
“你不能因為在通用跑道上起步比別人晚,就以為不能追趕,轉而自己去挖一條跑道。現在看得很清楚了,挖的跑道最終還是拐到通用跑道上去了。”
1995年5月:郵電部科技司司長周寰帶郵電部科技代表團到美國,郵電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的副院長李世鶴陪同前往奧斯汀考察李三琦、徐廣涵、陳衛三人聯合創立的美國三信(SANCOM)公司的ATM交換機和智能天線。周寰決定支持這兩個項目,表示可以以專款專用的形式從中撥款給三信公司。但合作的前提是郵電科學研究院一定要控股合資公司。
1995年11月2日: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與陳衛、徐廣涵創辦的美國Cwill公司合資組建的北京信威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李世鶴任董事長,陳衛擔任總經理。
1997年4月:國際電信聯盟ITU向各國發出征集3G技術標準的征集函,并制定了詳細的IMT-2000 RTT (第三代無線通信標準無線傳輸技術)形成的時間表和步驟,要求全部提案在1998年6月30日之前提交到國際電聯。
中國接到征集函后,開展多次關于“中國要不要做、究竟怎么做”的集中討論。
1997年5月:郵電部科技司召開了一次小型研討會,得出結論“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中國應該參與。”
1997年7月底:由政府部門、運營商和研究機構組成的3G無線傳輸技術評估協調組正式成立,并在國際電聯進行了注冊,成為國際上第11個評估組。包括李金清、曹淑敏、李默芳、丁懷遠、沈少艾等一批無線通信權威專家。同年10月,曹淑敏接任評估組組長。曹淑敏后來回憶說
3G評估組積極與國外的公司進行交流,因為中國龐大的市場,歐洲的WCDMA、TD-CDMA兩個派系、日本的派系、美國派系,都來借機拉攏中國,說服中國加入到他們。
評估組的一次會議,郵電部科技司司長周寰拍板:“非技術因素由我負責,你們只負責搞出技術。”
1997年8月:信威公司的第一套SCDMA商用試驗網在重慶西彭開通。
歐盟在GSM標準組進行標準的討論中,多數國家投票支持了FDD,主攻TDD的西門子慘敗。西門子高管李萬林注意到了中國的SCDMA技術。李萬林認為中國的SCDMA技術是有很多創見的,也在技術上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于是李萬林要求李世鶴來德國西門子進行技術交流。李世鶴等人也發現了TDD技術優勢,隨后建議能不能把TDD技術和SCDMA技術結合起來,一方面采用時分雙工,同時也智能天線、軟件無線電和SWAP空中接口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技術體系,從而共同提交成為第三代移動技術標準。
1997年12月底:周寰連夜找到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世鶴,希望他在已經做成功的無線接入技術SCDMA基礎上,拿出一個移動通信方案。此時離香山會議召開不到10天的時間。“周寰要我們在一周內拿個方案出來。時間太緊了。那有什么辦法?我們只好以最快的速度,搞了一個很不成熟的框架出來。”李世鶴說。周寰大膽采納了徐廣涵和李世鶴提出在SCDMA的基礎上引入時分多址(TDMA)技術、搞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框架的建議。
著名的香山會議的故事:
李世鶴團隊選擇了與同樣使用TDD標準的西門子進行合作,利用西門子先進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加快了開發TD-SCDMA。
TD-SCDMA標準差點胎死腹中的故事:
國際電聯共收到了10個候選技術,其中美國4個、歐洲2個、韓國2個、中國1個、日本1個。中國不但提交了一個候選技術,而且提交了兩個重量級的評估報告,對歐美提出的WCDMA、CD-MA2000這兩個候選技術進行了計算機仿真,發現了很多問題,國際電聯從此對中國評估組刮目相看。
TDS闖關三次國際標準會議的故事:
1998年11月:國際電聯第八組在倫敦召開第15次會議,確定把哪項技術篩出去。經過曹淑敏、李世鶴、李默芳等專家的努力,倫敦會議認為TD—SCDMA技術符合3G的要求。1999年3月:國際電聯的巴西會議,確定無線接口的關鍵參數。TD-SCDMA的關鍵參數只有寫在里邊,這一技術才能不被拋棄。如果關鍵參數被融合掉了,這項技術也就不存在了。最終,TD-SCDMA的關鍵參數被保留了。1999年國慶前夕:大唐集團負責標準制定的李軍找到中國移動技術部總負責人李默芳。李默芳連夜奔赴德國參加運營商融合工作小組(OHG)大會,請OHG發函給國際標準組織,才真正啟動TD-SCDMA由提案向標準轉變的工作。1999年11月5日:國際電聯在赫爾辛基開會,TD-SCDMA標準提案被寫入大會3G無線接口技術規范的建議中,這標志著TD-SCDMA被國際電聯正式認可。
曹淑敏回憶:“在芬蘭會議上,TD-SCDMA這個名稱差點就沒有了,我們一直和3GPP的人在爭,最終才得到了保留。”。
參加會議的人士回憶:TD-SCDMA之所以通過投票,是因為他們認為TD-SCDMA成不了事,投就投了,而且為了中國市場,他們不愿意否決中國政府提出的TD-SCDMA標準。
強硬的中國態度:
2000年5月5日:土耳其國際電聯全會,TD-SCDMA被ITU正式采納為國際3G標準,與歐洲WCDMA和美國同列三大標準。
2000年底: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指出:“盡管中國把TD-SCDMA申請為國際標準,但絕不意味著這就是中國未來的國家標準。3G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應用、是需求、是市場。”
2001年3月16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舉行的3GPP TSG RAN 第11次全會,TD-SCDMA標準被正式接納為國際3G 標準之一。
一位美國專家到中國訪問,對李世鶴說出了他們當時的想法:“中國人好面子,想出風頭,就讓他們出吧,反正市場還是我們的,中國人做不出東西的。”
2006年1月:全國科技大會,TD-SCDMA與神州五號載人飛船、水稻超高產育種等,被列為“十五”自主創新最具代表性的重大科技成就。
2006年1月20日:信產部宣布TD-SCDMA成為我國的通信行業標準。從1995年到2006年,李世鶴說“11年做這一件事情,足夠了。”
TD-SCDMA標準專利的故事:
參考文獻:1、《TD-SCDMA正傳》通信世界
2、《TD-SCDMA專利之惑—財新評論》財新
3、《圖解財經 | TD-SCDMA,昂貴的民族自豪感》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