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端的應用和 web 體驗都尤為重要,在 PC 上有很多 web 前端工具可以選擇,而在移動端貌似就少之又少了,在 NEXT 出現的 View Source能幫你在 iOS 上查看任何網站的源代碼,并且還能通過 inject JS 來編寫自定義的 JS 代碼。
你可以使用 View Source 的應用本身來直接查看網頁源代碼,在它的應用內輸入任意網址,它就會跳過網頁內容直接加載出網頁源代碼,代碼行都是僅僅有序的。
當然你也可以在 Safari 上使用它,你只需要在分享列表中開啟 view source 的服務,打開任意網頁,在分享列表中選擇 View Source 就能查看到網頁源代碼了。
這些操作放在桌面電腦上完成當然不是稀奇的事情,但是在 iOS 上也能如此有條不絮的對網頁源代碼進行查看和操作的話,就非常值得點贊了,web 前端大神必須得備一個。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為原創或編譯,轉載請注明: 文章來自 36氪
36氪官方iOS應用正式上線,支持『一鍵下載36氪報道的移動App』和『離線閱讀』立即下載!
天打開WebQQ發現了這樣一個畫面:“相聚有時,后會無期”,這是踩著韓寒的節奏說再見嗎?出生于 2009 年的網頁版 QQ 原本是幫助那些不想要下載軟件的用戶登錄 QQ 的,比如公用電腦登錄。操作方式和桌面型 OS 非常相似,并且擁有自己的應用分發平臺。
而到去年 9 月,騰訊又推出基于網頁的SmartQQ,與軟件版本 QQ 更為相似,也減少了之前的桌面上的那些入口,只專注做 QQ 常用功能。
現在兩個網頁端的服務都還在進行,不過不知道 WebQQ 何時會告別,想當初,我們還稱它為QQWebOS……其實我也不怎么用……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Leah]
Cloud在近期獲得了來自中關村興業、永華資本和鼎林資產三家機構領投的一千兩百萬元人民幣融資。關于這次融資,創始人王安給的答案很沉重也很簡單,他們要借這股力量推動 HTML 5 在國內甚至世界范圍內的發展。
雖然 DCloud 是 W3C 成員,一心想要推動 HTML 5 標準的完善,但事實上 W3C 內部成員結構的龐大和決策流程的冗余使得標準完善和最終完成的進展很緩慢。Facebook 在早期曾經成立有實驗室積極推動 HTML 5 技術,但長時間后效果不佳無疾而終。Facebook 也將其在 iOS 和 Android 兩個平臺上的客戶端由 HTML5 跨平臺應用改為原生本地應用。“像 Facebook 這樣的公司有試錯的機會和成本,這對他們來說是小事,但對創業公司而言技術方向錯誤帶來的打擊是致命的”,DCloud 創始人王安這么告訴我們。按照他的描述,依靠 W3C 來推動和完善 HTML5 標準的希望是很小的,W3C 對 HTML 5 技術的格局規劃和技術潛力判斷很有限,甚至一度認為 HTML 4 已經滿足網絡內容的需求。Dcloud 希望借 HBuilder 之手,從底層工具介入這個生態,幫助創業公司和開發人員將成本降到最低,最終再通過生態布局來推動技術的普及。
王安告訴了我一個很有趣的現實——在 HTML 5 和 Web Apps 的基礎構建方面,Apple 也許比 Google 要更努力。蘋果的 Safari 瀏覽器在桌面 OS X 系統和移動 iOS 上使用的是相同的引擎,而 Android 系統 AOSP 源碼中的 Chrome Lite 性能并不理想,功能也很有限,即使是包含在 GMS 服務套件中授權給廠商的 Android 版 Chrome 瀏覽器在頂配 Android 手機上的性能也不如 iOS 的 Safari 瀏覽器。但王安也補充道,即使蘋果(Webkit)、谷歌(Chrome)、微軟(TypeScript,由前 Borland 技術核心、 .Net 和 C# 創始人 Anders Hejlsberg 帶隊建立)三家技術世界的巨頭都對 HTML 5 持開放太對,真正對深入這個生態起到助推作用的技術和市場力量還都很有限。這是一個空缺,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上線時間不長的 HBuilder 作為一個年輕的輕量化 HTML 5 IDE 已經在社區當中獲得了眾多好評,甚至已經有中小團隊和開發者將它與這個市場內毋庸置疑的龍頭 Visual Studio 和 DreamWeaver 比較。而同為后起之秀的 Brackets 在 HBuilder 面前則略顯性能、功能方面不足。對于老碼農來說,HBuilder 從安裝、使用之初就能讓人抓到兩點,免安裝的輕量化環境,還有首次運行的界面配色、排版自定義向導。更為重要的是 HBuilder 團隊前期花費可觀經歷構建的自動化主流瀏覽器新增語法分析系統,這套系統能在虛擬機中自動分析主流瀏覽器在更新中新增的語法,并在一周內為 HBuilder 新版本提供相應支持。正是這套分析系統造就了 HBuilder 的 Style 提示引擎,讓開發者可以用很低的學習成本完善主流瀏覽器支持。
相比 Adobe 的 PhoneGap 和與 Visual Studio 保持密切關系的 Xamarin 跨平臺開發工具,HBuilder 能提供真正的 HTML 5 對原生 API 調用。類似于 Firefox OS 中運行的 HTML 5 應用,通過 HBuilder 構建的 Web Apps 可以原生調用系統語音識別、語音輸入接口,還能幫助網頁應用直接接入 iOS GameCenter。而另一方面,他們還解決了傳統 HTML 5 應用中的性能問題。他們提供的 demo 中展示了他們針對原有 HTML 5 應用頁面跳轉白屏、下拉刷新不流暢等常見性能問題。此外,他們也提供有 Hello HTML5+ 應用框架。Hello HTML5+ 開發框架解決了前段開發中控件調用、生成比原生應用復雜的問題,用 HTML 5 重寫了 iOS 和 Android 的原生控件。在 Windows Phone 方面,他們內部有提供支持的版本,但考慮到份額和成本問題暫不商用,Windows 版本同理。
在 IDE 之外,DCloud 還提供云端打包服務,可以讓開發者直接在云端生成 .ipa 或 .apk 安裝包供部署調試。王安說,DCloud 現在和未來的所有服務都不會面向開發者收費。后期他們會推出插件市場和分發、廣告 SDK 等服務,這些服務同樣面向開發者免費提供,但參與收入分成。
雖然僅有簡體中文版本,但 HBuilder 已經收到了來自各地社區開發者的本地化適配請求,他們會從明年開始,在完善社區和文檔的情況下開始不同地區本地化版本的上線。
根據王安提供給我的后臺數據,他們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兩萬六千多個移動應用的創建,和一萬多個應用的打包。而這一切,都僅有他們共十三人的團隊完成。“這個數字剛好和 Instagram 的初期團隊人數一樣,只是我們的效率可能不太如他們吧” 這個輕描淡寫的帶過,是我和王安對話的結尾。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sinC]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