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欧美久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电影,欧美高跟鞋一区二区视频

          整合營銷服務商

          電腦端+手機端+微信端=數據同步管理

          免費咨詢熱線:

          考察智商的時候到了,你會使用羅馬數字嗎?

          家都知道,目前我們所熟知和使用的數字,是國際通用的阿拉伯數字。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所謂阿拉伯數字是由印度人首先發明并使用的,八世紀前后傳到阿拉伯,后來由善于經商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紀傳到了歐洲。不清楚淵源的歐洲人就稱之為阿拉伯數字,以后逐漸推廣到世界各國,這實在是以訛傳訛。

          阿拉伯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地理學家花剌子密。他的數學著作《印度計算法》對阿拉伯數字的推廣起了重要作用

          (圖片來源:google.com)

          阿拉伯數字共有0,1,2,3,4,5,6,7,8,9這十個,它的優點在于:利用數位順序表和位值原則(每個數字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相應的位置值,比如5534中千位上的5表示5千,而百位上的5表示5百),就可以用這十個數字表示出任意一個自然數,不僅記數簡單,而且計算也非常方便,因而為世界各國普遍使用。

          在阿拉伯數字成為國際通用數字之前,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使用的數字不盡相同。比如我國古代使用的就是中國數字,中國數字又分小寫和大寫兩種,小寫數字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大寫數字包括:零、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曾經在歐洲風行的數字系統――羅馬數字。

          羅馬數字是由羅馬人創造的記數符號,這是歐洲在阿拉伯數字傳入之前普遍使用的一種數碼。產生時間晚于中國甲骨文中的數碼,更晚于埃及人的十進位數字,雖然現在已退隱“江湖”,但在當時這種數碼的產生仍標志著一種古代文明的進步。

          在十三世紀以前,歐洲各國普遍使用羅馬數字來計數,它的基本符號只有ⅠⅤ、Ⅹ、L、C、D 、M這七個,分別表示如今的1、5、10、50、100、500、1000。其中某些符號的出處非常形象、生動。

          (圖片來源:unrv.com)

          比如表示5的Ⅴ,據稱羅馬人用一只手的五根手指代替,大拇指與另外并攏的四根自然分開,形狀就極似“Ⅴ”。清楚了這一點,那么表示10的Ⅹ也不難理解。既然Ⅴ表示5,那么倒寫的Ⅴ也表示5,兩者合并為10剛好湊成“Ⅹ”。

          與阿拉伯數字不同的是,用羅馬數字記數時不采用位值原則,而是采用加減法原則,具體來說:

          羅馬數字沒有表示零的數字,如果需要表示零時就使用文字。在5世紀的時候,數字0已經從東方傳到了古羅馬,但當時的羅馬教皇是一個非常反對新生事物的守舊派,他固執地認為羅馬數字表示任何數已經綽綽有余,根本無須0,所以他下令禁止使用“0”這個數字。

          但有一次,教皇在一位羅馬學者的手冊中發現了關于0的記載,并敘述了它的方便實用。教皇勃然大怒,派人抓來那位學者嚴加訊問,并對學者實行了殘酷的刑法,使他從此不能握筆寫字。不過,封建統治的暴行并不能阻擋有識之士對0的認可和接受,羅馬數學家仍在秘密地使用0,并在民間悄悄流傳,直到阿拉伯數字通用歐洲,0才被正式認可和接受。

          一個羅馬數字重復幾次,所表示的數就是原來數字的幾倍。如Ⅱ表示2,Ⅲ表示3,XX表示20,CCC表示300等等,但重復的次數不會超過三次。

          若幾個羅馬數字從左到右依次是從大到小,那就把這些數字所表示的數相加,得到要表示的數。

          例如:

          XXⅡ=10+10+2=22;

          CCⅩⅤ=100+100+10+5=215;

          LXXⅡ=50+10+10+2=72。

          當需要連續寫出四個相同數字時,就把表示較小數的數字寫在表示較大數的數字之前,用它們的差作為表示數。這種數只有六個:

          Ⅳ=5-1=4,

          Ⅸ=10-1=9,

          XL=50-10=40,

          XC=100-10=90,

          CD=500-100=400,

          CM=1000-100=900。

          即跟四或九有關的六個――四、九、四十、九十、四百、九百皆用減法表示。

          加頂線:在一個羅馬數的上面加上單橫線,表示這個數的1000倍;如果加的是雙橫線,則表示這個數的1,000,000倍。根據這個規則,表示5000

          表示10000,而表示4,000,000。

          掌握了上述的規則,我們就能認讀或書寫較復雜(位數比較多)的羅馬數字。如“CLXV”,從左到右依次是從大到小,則用加法表示為:CLXV=100+50+10+5=165,

          =165,000,

          =165,000,000。

          又如“CDLVI”,注意到其中的CD表示的是400,所以CDLVI=400+50+5+1=456。

          而對于“MCMXCVIII”同樣要注意到CM、XC這兩個用減法表示900和90的數,因此MCMXCVIII=1000+900+90+5+3=1998。

          同樣道理,一千四百八十九寫作MCDLXXXIX,請觀察其中的CD和IX。為了增加分辨度,我們可以在羅馬數字中用下劃線標注出用到減法的那六個數。

          不難看出,羅馬數字的組數規則較為煩瑣,遠不及阿拉伯數字實用方便、一目了然。也正因為此,羅馬數字逐漸被被阿拉伯數字所替代,時至今日已經淡出歷史舞臺。

          (圖片來源:zhidao.baidu.com)

          不過,羅馬數字的印跡還能在某些特殊場合被找到,比如舊式鐘表表面的數字(如圖)、建筑物墻上的建筑日期。另外,某些小說、文章的章節及科學分類時偶爾也會用羅馬數字。數學中直角坐標系的四個象限依然用Ⅰ、Ⅱ、Ⅲ、Ⅳ表示,這也算是對曾經盛極一時的羅馬數字的記憶和紀念吧!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歡迎個人轉發

          媒體轉載授權請聯系

          kpsbsh2017@163.com

          征稿啟示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內容以反偽破迷為核心思想,科學普及、科學文化、科技哲學、科學與公眾、世俗人文主義、科技倫理等領域均可涉及,旨在將科學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眾,避免公眾上當受騙。

          稿件一經采用,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

          愛我請給我“在看”

          最深處想,沿著故事發展說,麻煩各位看官點擊“關注”,更方便地和作者溝通、和讀者分享,一起體味人間百態。

          文、編輯?往史里說


          西洋鐘表在中國傳入是隨著天主教的傳播而開始的。16世紀中期,耶穌會士首先將西洋鐘表引入澳門,然后逐漸傳入中國內地,并逐漸被中國人所接受。

          西洋鐘表通常被稱為“鐘”(大鐘)或“表”(小表),因為它們能夠按時自動打點報時,與中國傳統的報時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在傳入中國后被泛稱為“自鳴鐘”。

          自鳴鐘在天主教傳播的歷史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成為東西方相互了解的媒介。

          盡管許多其他西方機械技術沒有被中國人廣泛接受,但鐘表及其技術在中國的影響幾乎接近于西方歷法。

          鐘表在中國的傳播和認知速度幾乎是其他任何西方物品無法比擬的,人們對其豐富的技術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非常關注。

          雖然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海內外學者大量的研究,但我們認為仍有很多深入探討的空間,需要進一步挖掘中西文獻資料。

          在此基礎上,我們打算對明清時期西洋鐘表在中國傳播的幾個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耶穌會的“鐘表外交”

          西洋鐘表在13世紀后的歐洲出現,但關于其何時傳入中國的確切記錄并不清晰。

          然而,根據一些資料,可以推測明代正德年間,隨著葡萄牙使團的進入中國,西洋鐘表應該已經被引入中國。

          然而,在檢索了該時期的中葡文獻后,并沒有找到關于西洋鐘表的記載。

          例如,在1565年葉權游澳門教堂時,并沒有發現教堂有西洋鐘。但到1591年王臨亨游澳門時,澳門教堂已經安裝了西洋鐘。

          這座銅鐘明顯是由傳教士引入并安裝在教堂中的,但這一銅鐘傳入澳門的時間應該早于1591年,而與當時耶穌會對華策略相關。

          耶穌會的鐘表外交始于圣方濟各·沙勿略,他采用了“鐘表外交”策略作為在日本傳教的手段。

          他向日本國王贈送了巨大而精巧的時鐘以贏得他的好意。鐘表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僅獲得了國王的正式傳教許可,還得到了各地方領主對傳教活動的支持。

          1579年,范禮安從耶穌會派到東方,制定了“中國化”的傳教方針,并繼承了沙勿略的“鐘表外交”策略。

          根據記載,1579年羅明堅應范禮安之邀來到澳門學習漢語,并準備進入中國內地。

          他在1581年將一塊機械表送給廣州總兵黃應甲,這是一種計時工具,通過多個小金屬齒輪進行計時。

          總兵表示愿意將他帶入中國內地。耶穌會為了打開中國的傳教大門,策劃了“鐘表外交”。

          1581年11月12日,羅明堅建議以耶穌會使節的名義前往北京,他們計劃贈送一架裝飾豪華且體積較大的鐘表。

          并在皇宮中進行安置,以便遠處也能聽到報時的聲音。這顯示了耶穌會使用鐘表作為外交手段的意圖。

          1582年8月7日,利瑪竇來到澳門,并帶來了一架來自歐洲的機械鐘,這架鐘具有齒輪機構。

          利瑪竇在羅馬學院學習過鐘表制造,并曾在印度的修士工廠學習鐘表、機械和印刷技術。

          他在印度常在最繁忙的時間去修士工廠學習。1582年,澳門總督陳瑞正式通知澳門的主教和市長去見他,羅明堅和本涅拉作為使節前去,準備將由利瑪竇從印度帶來的一塊精致的機械表送給陳瑞。

          然而,由于羅明堅生病未能前往,直到1582年12月,羅明堅和巴范濟才將三棱鏡和機械鐘等禮物趕到肇慶。

          羅明堅調整了這塊銅制的機械鐘,安裝了鐘罩和花飾,并將歐洲的24小時制改為12小時制,將阿拉伯數字轉換為中國漢字,使其符合中國人的習慣。

          這是迄今為止最早對機械鐘進行時間制度修改的例子。羅明堅還將一只精美的鐘帶到廣州,該鐘是一種靠齒輪運動而不依賴重力來計時的鐘表。然而,他未能成功將鐘表獻給中國皇帝。

          隨后,金尼閣繼續采用“自鳴鐘外交”的政策。他在1613年返回歐洲募集資金、書籍和禮物,其中包括許多精致的鐘表。

          其中一只鐘是巴伐利亞大主教于1618年贈送給金尼閣的,這只鐘十分精巧、杰出且非常有價值。

          另一只大鐘是佛羅倫薩與托斯卡納公爵Cosimo de Medici于贈送的,鐘是有著龍形狀的,龍是中國統治者的象征。

          金尼閣還將一只來自巴伐利亞公爵的天文儀器以及其他自鳴鐘獻給了明朝皇帝。

          耶穌會士陸若漢也帶來了一架自鳴鐘,并希望通過贈送給朝鮮使臣來推動天主教傳入朝鮮。

          在南明政權垮臺之際,耶穌會仍堅持“鐘表外交”的策略,向南明皇帝獻上了自鳴鐘、望遠鏡等禮物。

          因此,利瑪竇和金尼閣等耶穌會士通過贈送精致的鐘表作為禮物,與明朝政府以及對外使臣進行外交,以推動天主教的傳播。

          明清時期,清朝皇室對自鳴鐘的興趣與日俱增,耶穌會士們將進獻奇器作為親近皇帝的重要手段。

          例如,湯若望在順治九年向順治皇帝呈獻了一架名為"天球自鳴鐘"的天文報時鐘,該鐘除了能報時外,還具有日月等天體運行的功能。

          康熙時期,皇帝對自鳴鐘的興趣仍然不減,安文思向康熙皇帝獻上了一個每小時自鳴一次的鐘,并附上樂音和槍聲效果。

          耶穌會士陸續向清朝皇帝獻上了許多精巧的鐘表,這不僅僅是禮物,也是一種外交手段,以爭取皇帝的好感。

          除了皇帝,耶穌會士還向大臣和皇親獻上了珍貴的鐘表作為禮物,以取得他們的支持和友好。

          他們慷慨地向中國的統治階層獻上各種珍奇的物品,其中表被認為是最受歡迎的禮物之一。

          耶穌會士認為,通過贈送這些珍奇物品,能夠贏得官員們的喜愛和保護。

          外交使團也積極選擇鐘表作為進貢的禮物,不僅俄國和英國,其他國家的使團也紛紛攜帶鐘表作為獻禮。

          總的來說,明清時期,耶穌會士利用自鳴鐘作為奇器進獻的手段,不僅是一種外交策略,也是親近清朝皇室和統治階層的重要手段。

          這些鐘表不僅代表了西方科技的精華,也成為了中國皇家收藏的珍貴文物。

          宮廷西洋鐘表的仿制與生產

          明朝時期,雖然已經傳入了西洋鐘表,但在宮內尚未制造出鐘表。即使徐光啟在1629年的奏請中提到了要制造候時鐘,但這些鐘并未最終制成。

          直到清朝建立后,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進入宮廷并制造了一批自鳴鐘,故宮內出現了專業的鐘表匠,并設立專門的部門來管理鐘表。

          在康熙時代,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皇帝對西方的科學技術非常感興趣,對自鳴鐘更是鐘情于愛。

          同時,皇后、妃嬪以及皇親國戚也將鐘表視為一種新奇玩意。因此,宮中的鐘表與日俱增。為了保管、維修和制造鐘表,清宮開始設立專門的機構。

          這些機構負責保管收集了各種鐘表,并提供修理和維護服務。同時,他們也開始嘗試制造自己的鐘表。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宮的鐘表制造技術逐漸提高,制作出了許多精美、高質量的鐘表。這些鐘表成為皇室收藏的珍品,并在宮廷內被廣泛使用。

          清朝皇宮內的鐘表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具有裝飾和藝術價值。它們的制造遵循了西方的技術和風格,同時融入了中國文化的元素,展現了獨特的風格和工藝。這些鐘表不僅僅是時間的記錄者,也是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的來說,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和宮廷對鐘表的喜愛,清宮設立了專門的機構來管理、維修和制造鐘表。

          宮廷內的鐘表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改進,成為了精美和高品質的藝術品,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這些鐘表體現了時代的科技進步,并且在清朝宮廷中發揮了重要的功能和價值。

          西洋鐘表在民間的仿制

          明末時期,隨著自鳴鐘的引入和傳承,它對中國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并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普遍關注。

          許多明代文人學士都對自鳴鐘贊賞有加,稱贊它們精巧而工藝高超。

          一些人開始仿制自鳴鐘,最早的仿制者可能是杭州人李之藻,他不僅仿制鐘表,還制作了許多精美而準確的鐘表。

          明代末期,王征、徐光啟等人也對制造鐘表充滿興趣,并提出向西方學習制鐘。

          在南京、上海、杭州和其他地方,人們已經開始能仿制西洋鐘表了。其中,南京人吉坦然制造了一只名為"通天塔"的自鳴鐘,它雖然是仿造西洋鐘表,卻具有中國的風味。

          清代,鐘表制造技術得到了改進和發展,傳統工藝與西方工藝相結合,鐘表具有獨特的風格。

          各地也出現了許多鐘表作坊,廣州和蘇州是其中最著名的。傳教士曾德昭在《大中國志》中提到,中國人已經能夠制作精巧的鐘表,并能夠制作小型的鐘表。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學會制造自鳴鐘,這項技術在民間得到普及。

          受西洋技術的影響,清代鐘表制造技術得到了改進,工藝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并吸取了西洋工藝的優點。

          根據文獻記載,鐘表作坊分布廣泛,包括上海、南京、蘇州、揚州、杭州、廣州以及福建和安徽地區。

          廣州和蘇州是最著名的鐘表制造中心。在這些地方,制造者們掌握了仿制西洋鐘表的技術,并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鐘表。

          總的來說,自鳴鐘的傳入和仿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并在明末清初的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

          這項技術在明朝末年已經開始在一些地方傳播,并且在清朝時期得到改進和普及。

          鐘表制造技術的發展不僅使人們能夠準確計時,還促進了科技的進步,并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完——

          表是現代技術最前沿的機械;并且在每個階段都保持著領先;它是其他機器渴望達到的完美標志。鐘表業的間接影響也同樣重要,作為第一個真正的精密儀器,它在精度和光潔度方面是其他儀器的榜樣,無論是機械學影響還是社會影響,鐘表都是第一。

          《紅樓夢》里,劉姥姥初進大觀園,走進王熙鳳的院子,“只聽見‘咯當’‘咯當’的響聲,大有似乎打籮柜篩面的一般,不免東瞧西望的。忽見堂屋中柱子上掛著一個匣子,底下又墜著一個秤砣般一物,卻不住的亂幌。劉姥姥心中想著:這是什么愛物兒?有甚用呢?”

          小說寫的是17世紀初,鄉下人頭一次看見擺鐘的情景。《紅樓夢》全書提到鐘表11次。不僅賈寶玉懷揣一個核桃大的金表,連親信奴仆也隨身帶表。等到賈府衰落,值錢的金自鳴鐘都變賣了,抄家清單上仍有鐘表18件,可見收藏之多。

          近代機械鐘表全部產自歐洲,別的地區無法仿制。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全球做生意,賣得最好的就是鐘表。18世紀末,英國量產一種圓形懷表,專供東印度公司送給中國的行商和地方官。英國人發現,中國人對他們的大多數貨物反應冷淡,卻格外鐘愛上了發條的機械。

          第一次革命:重力代替水力

          就像很多歐洲人擅長的技藝一樣,報時機器也開始于古希臘。公元前3世紀,地中海就有不少水力驅動的機械,模擬天上星辰相對地平線的運動,這就是水鐘,它可以用于夜間報時,后來它被拜占庭和阿拉伯繼承和沿用。中國典籍里也有制作水鐘的記載。

          但西歐人在羅馬文明崩潰后,只曉得用沙漏、水漏、蠟燭計時。直到公元1000年左右,西歐修道院可能從東方又引入了水鐘。說“可能”,是因為他們的“horologium(計時器)”一詞也可以指日晷和沙漏,缺少實物,我們無法考證。1198年的記載中提到,一個修道院起大火時,大家跑到計時器那里去舀水——暗示那是個水鐘。

          1300年前后,歐洲出現了重力驅動的鐘。最早由重力驅動的鐘可能是1283年安裝在英格蘭鄧斯特布爾修道院的一座鐘,據記載,它安裝在教堂窗欞上面,因此不大可能是水鐘。接下來幾十年,重力鐘出現在英國、意大利和法國;實物雖然無存,但有對其結構和原理的詳細描述。

          重力鐘的原理,是讓重物高高吊起,慢慢落下,持續拉動齒輪。開始的重力鐘需要設置在高塔里。

          水鐘到重力鐘的進化,就好像兩棲動物演變成不依賴水的爬行動物,從此前途廣闊。來自西北歐方言的clock一詞,也取代了horologium這個希臘詞。

          機械鐘的關鍵,是“擒縱”機構。通過齒輪與棒子的配合,一擒,一縱,一收,一放,將水鐘式的無節奏的動力轉化為現代鐘表式的有節奏的動力。鐘表傳出的滴答聲,就是擒縱結構的響聲。

          歐洲人是怎么想出這個結構的呢?有人研究認為,更早前有修道院借助類似的原理實現了自動撞鐘。無論如何,修道院是這種前沿技術的第一個使用者。

          無論是水鐘還是重力鐘,周期并不穩定。動力大了,鐘就快一點;動力小了,鐘就慢一點。最早的機械鐘一個晝夜下來能誤差兩個小時。但鐘的質量在突飛猛進地提高。

          1336年,米蘭安裝了一座時鐘,可以在1點時打一下,兩點時打兩下……這個功能大受公眾歡迎。隨后200年間,教堂鐘樓逐漸普及時鐘,歐洲人也習慣了“定點廣播報時”。

          同時,重力鐘也逐漸小型化,有一些已經可以擺進客廳做家具了。

          第二次革命:彈簧代替重力

          重力機械鐘發明100年后,有人在里面安上了彈簧,讓彈力代替重力驅動鐘。彈簧鐘不像重力鐘,不一定要吊得高高的,它可以小型化,可以放在桌子上架子上,也可以輕松搬走。

          但彈力驅動的一個問題是,彈簧會松,鐘走的速度誤差太大。早期的彈簧鐘遠不如重力鐘那么準確。

          克服這個問題的裝置叫“均力錐輪”,它是一位不知名的機械天才發明的,大概出現于1400年到1450年之間。它是一個有凸起螺線的錐形盤,鏈條繞在這個盤上,并且連接發條。上發條時,越纏繞,螺旋直徑越小——發條雖然繃得越緊,鏈條終端的力卻沒有增加,穩定輸出給鐘表。

          之所以說發明它的人是個天才,是因為這個錐形輪的縱剖面,其實是雙曲線形的。那個年代還沒有正確的數學公式去指導手藝人。手藝人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了正確的形狀。而且他們一定是發明了特殊的機床,才能車出雙曲線。這種高超的工藝,現在看來還是令人佩服。

          在麥哲倫環游世界的年代,德國工匠生產的、配有均力錐輪的彈簧鐘,在歐洲名頭響亮。

          接下來,鐘縮小成了表。人類第一只表誕生于1564年的德國紐倫堡,后來被英國人叫做“紐倫堡蛋”。

          1577年,一位匠人為天文學家第谷制造了精確的天文時鐘,首次引入了分針。

          17世紀中期,惠更斯為鐘表添上了兩件利器:一是擺錘,它利用了伽利略發現的“重物擺動周期恒定”原理;二是游絲,也就是把彈簧螺旋盤起來。兩者配合,讓每日誤差20分鐘以上的鐘表降低到一兩分鐘,大大提高了實用性。惠更斯后,鐘表業加速發展。英國和法國走在前列。

          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曾說:“工業時代的標志是鐘表而不是蒸汽機……鐘表是現代技術最前沿的機械;并且在每個階段都保持著領先;它是其他機器渴望達到的完美標志。可以說,鐘表為其他機械提供了模型……鐘表業的間接影響也同樣重要,作為第一個真正的精密儀器,它在精度和光潔度方面是其他儀器的榜樣,無論是機械學影響還是社會影響,鐘表都是第一。”

          發展動力:炫富推動的產業

          在人類歷史上地位這么重要的鐘表,初衷并不是為了“引領工業革命”或者“帶動科技創新”。機械鐘的出現,源于修道士對日程表的認真遵守。他們為了不折不扣地定時祈禱,需要更可靠的時間儀器。

          很快,昂貴的鐘表在修道院外也找到了市場。先是城市里各種富麗堂皇的建筑(比如法院、議會)購買機械鐘,然后是富人宅邸。無論公費還是私費,都是為了宣示其非同一般的財力和排場。

          可以說,推動鐘表發展的,就是人們擁有“百達翡麗”“江詩丹頓”的欲望——那不僅僅是報時工具,更是高級玩具和珠寶工藝品。

          14世紀中期,歐洲鐘樓上常會有一個機械人手握木棒敲鐘報時。接下來的200年間,敲鐘的機械人和動物越來越多,可上演全套戲劇,精美繁復。比如1499年威尼斯圣馬可廣場安裝的鐘,由兩位巨大的牧羊人敲響,一位天使同時吹響號角,東方三博士進場,跪在圣母圣子面前,一手脫帽,一手獻禮。然后起身戴帽出門。這座鐘還會顯示所有天體的運行位置。再比如瑞士伯爾尼天文塔的鐘表建于1530年,每小時會有4分鐘的機械人表演:公雞鳴叫、跳舞的小丑敲鐘、克洛諾斯翻轉沙漏、城市的吉祥物游行……

          最早的表,比如保存至今的一只16世紀晚期制造的“紐倫堡蛋”,很像現在的豪表。表盤是金子的,整體是一塊六邊形的哥倫比亞翡翠,機芯置于其中。那個年代的表往往還做成新奇形狀,比如水果或者動物。

          另一件保存至今的,是16世紀初的“鹽器鐘”,是法國國王送給英國國王的禮物,銀質鍍金,綴滿琺瑯花紋、貝殼與寶石,表盤放在水晶殼里。鹽器是當時餐桌上最重要的器具,放在宴會長桌中間。這類“鹽器鐘”,當時的英國王室收藏了11個。

          鐘表史上,美輪美奐的作品數不勝數,如果不是為了炫富,歐洲鐘表不會遙遙領先。(小白村)

          來源: 科技日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秋霞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18| 91香蕉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一区在线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影院|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黄AA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se精品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第35|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一本岛一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柚蜜|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99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日韩电影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8050 |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日本免费|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