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TML5是最新的HTML標準,是專門為承載豐富的web內容而設計的,并且無需額外插件。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講解HTML5的5種存儲方式:
1.本地存儲localstorage
存儲方式:
以鍵值對(Key-Value)的方式存儲,永久存儲,永不失效,除非手動刪除。
大小:
每個域名5M
支持情況:
注意:IE9 localStorage不支持本地文件,需要將項目署到服務器,才可以支持!
if(window.localStorage){ alert('This browser supports localStorage'); }else{ alert('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localStorage'); }
常用的API:
getItem //取記錄
setIten//設置記錄
removeItem//移除記錄
key//取key所對應的值
clear//清除記錄
存儲的內容:
數組,圖片,json,樣式,腳本。。。(只要是能序列化成字符串的內容都可以存儲)
2.本地存儲sessionstorage
HTML5 的本地存儲 API 中的 localStorage 與 sessionStorage 在使用方法上是相同的,區別在于 sessionStorage 在關閉頁面后即被清空,而 localStorage 則會一直保存。
3.離線緩存(application cache)
本地緩存應用所需的文件
使用方法:
①配置manifest文件
頁面上:
...
Manifest 文件:
manifest 文件是簡單的文本文件,它告知瀏覽器被緩存的內容(以及不緩存的內容)。
manifest 文件可分為三個部分:
①CACHE MANIFEST - 在此標題下列出的文件將在首次下載后進行緩存
②NETWORK - 在此標題下列出的文件需要與服務器的連接,且不會被緩存
③FALLBACK - 在此標題下列出的文件規定當頁面無法訪問時的回退頁面(比如 404 頁面)
完整demo:
CACHE MANIFEST # 2016-07-24 v1.0.0 /theme.css /main.js NETWORK: login.jsp FALLBACK: /html/ /offline.html
服務器上:manifest文件需要配置正確的MIME-type,即 "text/cache-manifest"。
如Tomcat:
manifest text/cache-manifest
常用API:
核心是applicationCache對象,有個status屬性,表示應用緩存的當前狀態:
0(UNCACHED) : 無緩存, 即沒有與頁面相關的應用緩存
1(IDLE) : 閑置,即應用緩存未得到更新
2 (CHECKING) : 檢查中,即正在下載描述文件并檢查更新
3 (DOWNLOADING) : 下載中,即應用緩存正在下載描述文件中指定的資源
4 (UPDATEREADY) : 更新完成,所有資源都已下載完畢
5 (IDLE) : 廢棄,即應用緩存的描述文件已經不存在了,因此頁面無法再訪問應用緩存
相關的事件:
表示應用緩存狀態的改變:
checking : 在瀏覽器為應用緩存查找更新時觸發
error : 在檢查更新或下載資源期間發送錯誤時觸發
noupdate : 在檢查描述文件發現文件無變化時觸發
downloading : 在開始下載應用緩存資源時觸發
progress:在文件下載應用緩存的過程中持續不斷地下載地觸發
updateready : 在頁面新的應用緩存下載完畢觸發
cached : 在應用緩存完整可用時觸發
Application Cache的三個優勢:
① 離線瀏覽
② 提升頁面載入速度
③ 降低服務器壓力
注意事項:
1. 瀏覽器對緩存數據的容量限制可能不太一樣(某些瀏覽器設置的限制是每個站點 5MB)
2. 如果manifest文件,或者內部列舉的某一個文件不能正常下載,整個更新過程將視為失敗,瀏覽器繼續全部使用老的緩存
3. 引用manifest的html必須與manifest文件同源,在同一個域下
4. 瀏覽器會自動緩存引用manifest文件的HTML文件,這就導致如果改了HTML內容,也需要更新版本才能做到更新。
5. manifest文件中CACHE則與NETWORK,FALLBACK的位置順序沒有關系,如果是隱式聲明需要在最前面
6. FALLBACK中的資源必須和manifest文件同源
7. 更新完版本后,必須刷新一次才會啟動新版本(會出現重刷一次頁面的情況),需要添加監聽版本事件。
8. 站點中的其他頁面即使沒有設置manifest屬性,請求的資源如果在緩存中也從緩存中訪問
9. 當manifest文件發生改變時,資源請求本身也會觸發更新
離線緩存與傳統瀏覽器緩存區別:
1. 離線緩存是針對整個應用,瀏覽器緩存是單個文件
2. 離線緩存斷網了還是可以打開頁面,瀏覽器緩存不行
3. 離線緩存可以主動通知瀏覽器更新資源
4.Web SQL
關系數據庫,通過SQL語句訪問
Web SQL 數據庫 API 并不是 HTML5 規范的一部分,但是它是一個獨立的規范,引入了一組使用 SQL 操作客戶端數據庫的 APIs。
支持情況:
Web SQL 數據庫可以在最新版的 Safari, Chrome 和 Opera 瀏覽器中工作。
核心方法:
①openDatabase:這個方法使用現有的數據庫或者新建的數據庫創建一個數據庫對象。
②transaction:這個方法讓我們能夠控制一個事務,以及基于這種情況執行提交或者回滾。
③executeSql:這個方法用于執行實際的 SQL 查詢。
打開數據庫:
var db = openDatabase('mydb', '1.0', 'Test DB', 2 * 1024 * 1024,fn); //openDatabase() 方法對應的五個參數分別為:數據庫名稱、版本號、描述文本、數據庫大小、創建回調
執行查詢操作:
var db = openDatabase('mydb', '1.0', 'Test DB', 2 * 1024 * 1024); db.transaction(function (tx) { tx.executeSql('CREATE TABLE IF NOT EXISTS WIN (id unique, name)'); });
插入數據:
var db = openDatabase('mydb', '1.0', 'Test DB', 2 * 1024 * 1024); db.transaction(function (tx) { tx.executeSql('CREATE TABLE IF NOT EXISTS WIN (id unique, name)'); tx.executeSql('INSERT INTO WIN (id, name) VALUES (1, "winty")'); tx.executeSql('INSERT INTO WIN (id, name) VALUES (2, "LuckyWinty")'); });
讀取數據:
db.transaction(function (tx) { tx.executeSql('SELECT * FROM WIN', [], function (tx, results) { var len = results.rows.length, i; msg = "
查詢記錄條數: " + len + "
"; document.querySelector('#status').innerHTML += msg; for (i = 0; i <>
alert(results.rows.item(i).name ); } }, null); });
由這些操作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用SQL語句進行數據庫的相關操作,如果你會MySQL的話,這個應該比較容易用。
5.IndexedDB
索引數據庫 (IndexedDB) API(作為 HTML5 的一部分)對創建具有豐富本地存儲數據的數據密集型的離線 HTML5 Web 應用程序很有用。同時它還有助于本地緩存數據,使傳統在線 Web 應用程序(比如移動 Web 應用程序)能夠更快地運行和響應。
者:kevinylzhao,騰訊音樂前端開發工程師
瀏覽器緩存策略對于前端開發同學來說不陌生,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沒有系統的歸納總結,可能三言兩語很難說明白,甚至說錯,尤其在面試過程中感觸頗深,很多候選人對這類基礎知識竟然都是一知半解,說出幾個概念就沒了,所以重新歸納總結下,溫故而知新。
瀏覽器緩存一般分為兩類:強緩存(也稱本地緩存)和協商緩存(也稱弱緩存)。
瀏覽器發送請求前,會先去緩存里查看是否命中強緩存,如果命中,則直接從緩存中讀取資源,不會發送請求到服務器。否則,進入下一步。
當強緩存沒有命中時,瀏覽器一定會向服務器發起請求。服務器會根據 Request Header 中的一些字段來判斷是否命中協商緩存。如果命中,服務器會返回 304 響應,但是不會攜帶任何響應實體,只是告訴瀏覽器可以直接從瀏覽器緩存中獲取這個資源。如果本地緩存和協商緩存都沒有命中,則從直接從服務器加載資源。
按照本地緩存階段和協商緩存階段分類:
上述代碼的作用是告訴瀏覽器當前頁面不被緩存,事實上這種禁用緩存的形式用處很有限:
a. 僅有 IE 才能識別這段 meta 標簽含義,其它主流瀏覽器僅識別“Cache-Control: no-store”的 meta 標簽。
b. 在 IE 中識別到該 meta 標簽含義,并不一定會在請求字段加上 Pragma,但的確會讓當前頁面每次都發新請求(僅限頁面,頁面上的資源則不受影響)。
在 HTTP 請求和響應的消息報頭中,常見的與緩存有關的消息報頭有:
上圖中只是常用的消息報頭,下面來看下不同字段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a. Last-Modified 標注的最后修改只能精確到秒級,如果某些文件在 1 秒鐘以內,被修改多次的話,它將不能準確標注文件的新鮮度;
b. 某些文件也許會周期性的更改,但是它的內容并不改變(僅僅改變的修改時間),但 Last-Modified 卻改變了,導致文件沒法使用緩存;
c. 有可能存在服務器沒有準確獲取文件修改時間,或者與代理服務器時間不一致等情形。
瀏覽器可以在內存、硬盤中開辟一個空間用于保存請求資源副本。我們經常調試時在 DevTools Network 里看到 Memory Cache(內存緩存)和 Disk Cache(硬盤緩存),指的就是緩存所在的位置。請求一個資源時,會按照優先級(Service Worker -> Memory Cache -> Disk Cache -> Push Cache)依次查找緩存,如果命中則使用緩存,否則發起請求。這里先介紹 Memory Cache 和 Disk Cache。
200 from memory cache
表示不訪問服務器,直接從內存中讀取緩存。因為緩存的資源保存在內存中,所以讀取速度較快,但是關閉進程后,緩存資源也會隨之銷毀,一般來說,系統不會給內存分配較大的容量,因此內存緩存一般用于存儲較小文件。同時內存緩存在有時效性要求的場景下也很有用(比如瀏覽器的隱私模式)。
200 from disk cache
表示不訪問服務器,直接從硬盤中讀取緩存。與內存相比,硬盤的讀取速度相對較慢,但硬盤緩存持續的時間更長,關閉進程之后,緩存的資源仍然存在。由于硬盤的容量較大,因此一般用于存儲大文件。
下圖可清晰看出差別:
200 from prefetch cache
在 preload 或 prefetch 的資源加載時,兩者也是均存儲在 http cache,當資源加載完成后,如果資源是可以被緩存的,那么其被存儲在 http cache 中等待后續使用;如果資源不可被緩存,那么其在被使用前均存儲在 memory cache。
CDN Cache
以騰訊 CDN 為例:X-Cache-Lookup:Hit From MemCache 表示命中 CDN 節點的內存;X-Cache-Lookup:Hit From Disktank 表示命中 CDN 節點的磁盤;X-Cache-Lookup:Hit From Upstream 表示沒有命中 CDN。
從上圖能感受到整個流程,比如常見兩種刷新場景:
IndexedDB 就是瀏覽器提供的本地數據庫,能夠在客戶端存儲可觀數量的結構化數據,并且在這些數據上使用索引進行高性能檢索的 API。
異步 API 方法調用完后會立即返回,而不會阻塞調用線程。要異步訪問數據庫,要調用 window 對象 indexedDB 屬性的 open() 方法。該方法返回一個 IDBRequest 對象 (IDBOpenDBRequest);異步操作通過在 IDBRequest 對象上觸發事件來和調用程序進行通信。
常用異步 API 如下:
在 16 年曾基于 IndexDB 做過一整套緩存策略,有不錯的優化效果:
SW 從 2014 年提出的草案到現在已經發展很成熟了,基于 SW 做離線緩存,讓用戶能夠進行離線體驗,消息推送體驗,離線緩存能力涉及到 Cache 和 CacheStorage 的概念,篇幅有限,不展開了。
localStorage 屬性允許你訪問一個 Document 源(origin)的對象 Storage 用于存儲當前源的數據,除非用戶人為清除(調用 localStorage api 或者清除瀏覽器數據), 否則存儲在 localStorage 的數據將被長期保留。
sessionStorage 屬性允許你訪問一個 session Storage 對象,用于存儲當前會話的數據,存儲在 sessionStorage 里面的數據在頁面會話結束時會被清除。頁面會話在瀏覽器打開期間一直保持,并且重新加載或恢復頁面仍會保持原來的頁面會話。
通過了解瀏覽器各種緩存機制和存儲能力特點,結合業務制定合適的緩存策略,善用緩存是基本功,可以用于時常審查負責的業務,可能就會發現個別業務并沒有運用到位,共勉。
要:禁止input緩存,禁止select緩存
有時候,我們頁面的輸入框,類似:
<input type="text" value="">
<select>
<option value="1">1</option>
<option value="2">1</option>
</select>
我們再頁面里輸入內容后,并不保存,但是刷新頁面會發現值為輸入的頁面,完全沒有從新去從后臺取值,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多數瀏覽器默認會緩存input的值,只有使用ctl+F5強制刷新的才可以清除緩存記錄。如果不想讓瀏覽器緩存input的值,很簡單,只需要價格屬性即可:autocomplete=”off”。
例如上面例子,改為如下就不會緩存啦:
<input type="text" autocomplete="off" value="">
<select autocomplete="off">
<option value="1">1</option>
<option value="2">1</option>
</select>
聽說還有一種直接加在form表單里也可以,但是因為我已經很久沒有用form表單提交數據啦,都是用ajax異步提交的,所以我就沒有采取這種方法,也很簡單的如下:
<form action="#" autocomplete="off">
<input type="text" value/>
</form>
當然,沒試過不知道行不行,應該是沒問題的!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