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wwwroot/hmttv.cn/caches/error_log.php):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data/www/wwwroot/hmttv.cn/phpcms/libs/functions/global.func.php on line 537
于最近在學習并使用 Vue3,所以代碼使用 Vue3 來寫,基本與 JS 無異。
<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現在其實很多很多以前的客戶端應用,由于 HTML5 標準發布后,經過幾年的迭代,現在的前端能力已經非常的強了,比如:離線應用、本地文件管理、視頻剪輯、包括本期的音頻處理都已經很強,甚至說趕上了客戶端能力也不為過。
我也是學習到了新的知識,故而寫個 Demo 與大家分享喜悅。
Audio 是專門用來播放音頻的,引入個文件地址,使用 controls 控制播放即可。
本次分享的是關于解碼器相關的代碼,簡單來說就是將音頻的波紋通過 Echarts 可視化出來,相信很多愛聽歌的小伙伴已經知道了,就是音樂軟件上面常見的波動效果。
需要用的 Audio 標簽、Echarts(其實也可以自己寫 Cavnas)、AudioContext、Uint8Array 等知識。
<div id="app">
<audio ref="audio" controls src="./test.mp3"></audio>
<div id="main" ref="chart" style="width: 600px;height:600px;"></div>
</div>
需要用到的就是一個 audio 和 div#main,前者是 Audio,后者是給 Echarts 用的。
而外面那層 div#app ,是給 Vue3 用的。
無
引入 Echarts,由于是 Demo,就不做按需加載,直接全部搞下來。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echarts@5.5.0/dist/echarts.min.js"></script>
然后是核心邏輯,部分 Vue3 代碼,可無視。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 createApp, ref, onMounted } from 'https://unpkg.com/vue@3/dist/vue.esm-browser.js'
const App = {
setup(props, context) {
const audio = ref(null)
const chart = ref(null)
let audioAnalyser = null // 音頻分析器,用來獲取實時數據
let chartInstance = null // echarts 實例,用來展示效果
let audioDataArray = [] // 用來儲存分析數據
let isInit = false
onMounted(() => {
chartInstance = echarts.init(chart.value)
chartInstance.setOption({
backgroundColor: '#2c343c',
visualMap: {
show: false,
min: 80,
max: 600,
inRange: {
colorLightness: [0, 1]
}
},
series: [
{
name: 'Access From',
type: 'pie',
radius: '55%',
center: ['50%', '50%'],
roseType: 'radius',
label: {
show: false
},
animation: false,
}
]
})
audio.value.onplay = onAudioPlay
draw()
})
const onAudioPlay = (e) => {
if(isInit) return
isInit = true
const audioContext = new AudioContext() // 創建音頻上下文,類比 canvas 的上下文
const audioSource = audioContext.createMediaElementSource(audio.value) // 掛載媒體播放器
audioAnalyser = audioContext.createAnalyser() // 創建分析器
audioAnalyser.fftSize = 64 // 默認是 2048,越大后面分析的數值越多
audioDataArray = new Uint8Array(audioAnalyser.frequencyBinCount) // 這個相當于上面的一般
audioSource.connect(audioAnalyser) // 類似 pipeline,A 連接 B,B 連接 C
audioAnalyser.connect(audioContext.destination) // 同樣,需要把分析結果連接傳遞給上下文的輸出
}
// 這里就是繪制,沒什么好說的,每一次瀏覽器刷新進行更新數值
const draw = () => {
requestAnimationFrame(draw)
if(!isInit) return
audioAnalyser.getByteFrequencyData(audioDataArray)
chartInstance.setOption({
series: [
{
name: 'Access From',
type: 'pie',
radius: '80%',
center: ['50%', '50%'],
data: audioDataArray.sort(function (a, b) {
return a.value - b.value;
}),
}]
})
}
return { audio, chart }
},
}
const app = createApp(App)
app.mount(document.querySelector('#app'))
</script>
代碼不多,很簡單,里面名詞,不懂沒啥關系,就知道這樣可以獲取即可。如果要深挖,得找個懂音樂或看本書學習下。
純粹是分享,這個挺好玩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近日,一段所謂“量子波動速讀”的培訓視頻引起網絡熱議。視頻中的孩子不斷翻手中的書,發出像點鈔一樣的聲音。宣傳者稱只要速度夠快,孩子們可以在1—5分鐘內閱讀完10萬字的書。憑借翻書所形成的所謂量子波動,不用眼睛看就能了解書中含義的科學速讀法,這種讓人瞠目的方法被稱之為“量子波動速讀”。
古話說“書要一頁一頁地讀”。懂得量子理論的人肯定不多,但識破這個騙局并不需要多高的科學素養,只靠常識即可。古話說“書要一頁一頁地讀”,速讀就閱讀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不過,令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在美國歷史上,居然有幾位總統也曾卷入速讀課程的騙局。
日本人13年前提出“量子波動速讀”
“量子波動速讀”這個用不相關物理概念搭配起來的高深稱謂,乍一聽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量子研究的是原子級物質的微觀領域。而“波動閱讀”據稱是徹底超越傳統“快速閱讀法”的另一層境界。
那么,“量子波動速讀”這個概念到底從何而來?
事實上這一概念在國外的教育培訓市場上并非新鮮事物。這種明顯有悖于常識的“前沿成果”也沒有得到學員的積極反饋。
在網絡上搜索引擎上檢索“量子波動速讀”可發現,至少在13年前,日本人飛谷由美子就已經號稱“研發”出了“量子波動速讀”法。她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名為《量子波動速讀:喚醒你孩子的智力》的書,以推廣具體的方法。根據出版社的介紹,當時的飛谷由美子是一名教師,書中有供學前兒童訓練的項目,也有兒童和成人都能進行的練習。
飛谷由美子還稱,即便是外語書,翻書的過程也能激發大腦迅速翻譯,跨越所有語言障礙。在一個介紹量子波動速讀法的視頻中,她本人表示,其背后的秘密來自于大腦的三層結構,當書頁翻動,信息會直接進入中腦或間腦,那里也是人類潛在意識的所在。最重要的是,人類擁有愛的本能,母親和孩子之間的紐帶關系,以及身體上的親密接觸在培養孩子的個人感知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才讓人具有了這種能力。但她卻沒有提到關于量子的內容。
有買家在購物平臺上購買了該書,并寫了評語,其中兩人打了一星并寫了長長的尖銳評論,一名買家的書籍標簽是“不切實際的承諾”。他寫道,書中承諾在完成量子波動速讀課程后,讀者不僅能夠在幾秒的時間內理解一本300頁的書,而專業的學者甚至能夠與自身的細胞對話。書中給出的練習包括一直盯著“花”(flower)這個詞,很快你就能把它看成是一朵花,甚至聞到花香。這名讀者稱,讀完這本書后他的閱讀速度和理解力完全沒有進步。
飛快翻書的方式,真的能記住書中知識?對此,著名心理專家唐映紅認為,所謂的量子波動速讀,或者其它吹噓能“迅速”或者“大幅提高”的記憶術,就是騙局。閱讀的心理過程,包含著視覺識別、形音轉換、語音通達、語義通達,而每一個心理過程都有時間的限制,視覺刺激到視覺識別,這是感覺到知覺的過程,受制于神經系統的傳遞速度,任何快速閱讀都有不可逾越的機體極限。快速閱讀首先是感覺輸入和識別的過程,也就是閱讀識別過程。視覺刺激到視覺識別和語音識別的過程,是可以通過訓練加以改善提高的。
那么,人類的速讀到底有多快呢?
根據百度百科上的定義:速讀能以超過平常人十倍、甚至幾十倍的速度進行閱讀,換句話講就是“一目十行”。一般人的閱讀速度平均為(300—500)字/分鐘,而掌握“速讀”技巧的人能以(3000—5000)字/分鐘的速度閱讀書籍和資料,熟練者則可達到10000字/分鐘的速度。
美國白宮曾派人參加速讀培訓班
在人類約5700年的閱讀歷史中,閱讀速度并非一直都那么重要。不過,互聯網時代,文本的載體由紙張擴展到屏幕,生產越來越快,形式越來越多樣,閱讀速度變得更加重要。
事實上,在飛谷由美子之前,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對快速閱讀進行探索。
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家埃弗蘭·伍德提出了一種叫“動態閱讀”的方法。只需一根手指,在紙面上從上到下劃過,而不是從左到右,就能“一目十行”,大幅提高閱讀速度。據《紐約郵報》報道,這一方法一度在美國廣受歡迎,有接受了訓練的讀者自稱能在1分鐘內看完68頁書。
艾芙琳·伍德有一個著名的比喻:“你愿意一粒一粒地吃一餐米飯,還是好好地吃一勺?”她聲稱她的方法能使閱讀速度提升至平均速度的二至五倍。
美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閱讀速度,約是每分鐘250個詞。據說伍德的速度是每分鐘2700個詞。肯尼迪、尼克松和卡特三位總統,都曾派遣白宮工作人員前往伍德創辦的培訓機構學習速讀。自伍德創立這個行業,美國出現大量速讀課程,以各式各樣的方法提升閱讀速度。電影導演伍迪·艾倫曾調侃,他參加了速讀課程,可以用20分鐘讀完《戰爭與和平》,然后知道“它是講俄國的”。
2014年11月6日,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把一本新書的全文放上了一塊廣告牌,長方形文本框上,每次“播放”一個單詞,速度很快——每分鐘350個詞。
美國女作家帕特里西婭·康維爾的這本小說《肉體與血液》此時還沒在書店發售。如果路人有閑情在廣告牌跟前讀下去,他最少用五個多小時就可以讀完這本384頁的書。
提供這種文字播放技術的Spritz,是美國波士頓的一家新興公司。2014年初,它因推出同名的速讀技術,獲得354萬美元種子投資,也成為媒體的關注對象。Spritz的想法是,這種逐個快速播放單詞的技術,可以令用戶在閱讀時更加專注和高效。比如說使用Spritz可以一天讀完《阿特拉斯聳聳肩》——這本1957年出版的名著很厚,人們說它放在鐵軌上能讓火車脫軌。《紐約客》一篇文章寫寫道,以Spritz最快的速度,即每分鐘1000個單詞,用戶不到兩小時就能讀完《洛麗塔》。
不過,Spritz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只不過是讓你目不轉睛。
研究認為,閱讀耗費的時間,只有20%花在理解內容上,其余80%則是目光在詞語之間運動所耗。人眼用于閱讀的區域位于視網膜中央,稱為中央凹,人的目光要不停移動,才能使中央凹接收到信息。盯住固定位置每次只讀一個單詞,閱讀者就不會再像讀印刷書籍那樣“搖頭晃腦”。
人的視覺敏感度又隨著離開視野中心而下降,所以每次只能看清文本的一小塊區域。Spritz文本框每次最多顯示13個字母,在特定位置,單詞中的一個字母總是紅色。這個位置被稱為“最佳認知點”,用于定位詞語,有助于“縮短單詞由眼睛傳遞到大腦的時間”。
△電影《超體》官網上有展示Spritz的互動頁面。女主演斯嘉麗·約翰遜的雙眼下方就是一個Spritz的文本框,間或“噴”出一段廣告詞。右上角一行小字:“使用Spritz,每天都像露西一樣閱讀。”
電影中的速讀科幻
對速讀和記憶力的追求到了一種癡迷的狀態,只要搜索相關詞匯,就會有大量的相關報道、視頻以及課程,其中不乏影像化作品。
電影《雨人》由好萊塢著名影星達斯汀·霍夫曼和湯姆·克魯斯主演,最終榮獲198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霍夫曼因成功塑造“雨人”這一角色贏得奧斯卡影帝。
《雨人》講述的原型是一個叫金皮克的人,他具有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金皮克16個月大時,他的父母就像一般家長一樣,開始讀誦一些書籍給他聽,且邊念邊拉著金皮克的手指順著每一本書的內容滑過這些字里行間,金皮克竟能記下父母念給他聽的每一本書,立即將聽到的內容復述。
金皮克在出生后第1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記憶書本的內容。他閱讀速度很快,一頁大概僅需要8—10秒的時間,有時候甚至可以兩只眼睛同時分別閱讀左右兩頁的內容。
他的腦子就像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可以過目不忘,還能自動搜索,在一年后還可以記得95%的內容。他從4歲起已閱讀過的書籍超過9000本,被專家稱為“金電腦”。
金皮克被醫生診斷為左腦損傷,所以他的過目不忘其實是不可復制的。
2014年的電影《超體》中,因為意外,女主角露西的大腦潛能得到激發,最終能夠控制自己100%的腦力。只用到腦力的28%時,她就可以快速、并行地處理信息,一邊跟人談話,一邊用超常速度操作電腦,閱讀、理解并完全記住在屏幕上飛快打開的網頁。她用一個小時學會了漢語。
在認知科學專家、科學作家陽志平看來,《超體》中所謂大腦只利用了10%的理論,只是“神經迷思”。他相信,人類在短期內可能無法突破閱讀速度的限制。“可以將人類大腦想象為一個簡化的輸入輸出裝置。制約這個裝置輸入輸出速率的是工作記憶,它是人類所有能力,包括閱讀速度、記憶、注意、執行功能的瓶頸。”這個瓶頸受制于人類進化早期出現的前額皮層,因為它的存在,片面追求速讀方法意義不大。他說,研究大腦的科學家之間有個玩笑:“如果神燈只能增進你的一種能力,那么就請魔鬼將你的工作記憶能力提高一倍。”
僅僅在閱讀識別過程,可以極其有限提高閱讀的效率,而且沒有太多適用性的提高。閱讀興趣就足以碾壓閱讀術的有限效果。“在我看來,凡是鼓吹能迅速提高或者大幅度提高孩子閱讀速度、能力、技巧的任何吹噓都是騙局。”唐映紅說。(來源:《南方周末》宋宇/文、《銀川晚報》、多知網 管丟丟/文、界面新聞 肖恩/文、觀察者網)
走過萬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歡迎訂閱2019年《讀者報》
郵發代號:61—98
訂閱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當地郵政所訂閱
2. 關注“讀者報官方微信”,進入微店下單訂報
3.淘寶店鋪: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讀者報》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貓》雜志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月17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迎來首批“太空訪客”。當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進入約400公里的預定軌道。約6.5小時后,飛船與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隨后,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進駐天和核心艙。
接下來,三位航天員將完成為期3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機械臂操作、出艙活動等工作,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準時點火發射。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太空家園”建設分為幾步?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空間站建造任務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共規劃12次飛行任務,計劃2022年前后完成。
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規劃了6次任務,包括天和核心艙發射、2次天舟貨運飛船和2次神舟載人飛船的發射。這一階段任務主要目的是: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柔性太陽電池翼、大型柔性組合體控制等關鍵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基礎。
建造階段也規劃了6次任務,包括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和2次貨運飛船、2次載人飛船發射。這一階段任務主要目的是:全面完成以三艙為基本構型的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在這一系列任務中,每次載人飛船發射前先發射一艘貨運飛船,運送航天員在軌生活物資等。每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都是3人,在軌駐留時間為3-6個月。”季啟明表示,在此期間,航天員將開展貨運飛船物資轉移、再生生保系統驗證,空間站艙段管理,機械臂操作、在軌維修、出艙活動和艙外操作,以及多領域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空間站完成建造后,將進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
神舟十二號飛船與天和核心艙交會對接模擬示意圖。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空間站為什么只“飛”400公里高?
空間站又稱太空站、航天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一般來說,空間站大都在約400公里高度的軌道上運行,比如,我國的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目前仍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以及我們開始建造的中國空間站。
眾所周知,航天發射是非常昂貴的。空間站飛往更高的軌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對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如果要把成噸的設備攜帶到較高的高度,一來沒有太大必要,二來成本也過于高昂。
實際上,大氣是隨著海拔增加而逐漸變薄的,太空和地球大氣層之間并沒有明確、清晰的邊界。國際航空聯合會將100公里的高度定義為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即“卡門線”,卡門線之外的部分稱為太空。一般太空實驗所需要的接近真空的環境、無云層遮擋的望遠鏡觀測優勢、近乎無重力的實驗條件等,400公里高度都可以滿足。
此外,這個高度設置,還考慮了航天員和空間站本身的安全問題。
據了解,在地球周圍有一個名為“范艾倫輻射帶”的空間區域,它大致分成1500-5000公里和13000-20000公里的高度范圍,在空間天氣擾動的時候還會向上、向下擴張。這一區域有能量非常高、密度也非常大的帶電粒子,對在其中飛行的飛行器傷害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地磁場本身不是對稱的,在南大西洋上方的地磁場形態導致這里的輻射帶高度比較低,在有擾動的時候可能只有1000公里高度左右,空間站飛高了就很容易進入輻射帶,受到帶電粒子的傷害。
綜合考量發射成本、觀測需求,以及航天員的健康和飛行器、儀器設備的安全等因素,科學家把空間站飛行的高度,設定在400公里附近。
測試中神舟十二號飛船。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如何克服太空溫差、宇宙射線的影響?
和以往神舟載人飛船的任務相比,這次神舟飛船在空間站停留的時間更久,面對的空間環境也更加惡劣。屆時,神舟十二載人飛船迎向太陽側的艙體表面溫度將達到90℃,而背向太陽側的艙體表面溫度則達到-30℃。這種溫度差將對神舟飛船內部的空氣溫度造成嚴重波動,航天員的生活環境與多種精密設備在艙內也會受到影響。除了溫度的問題,長時間的太空停留,還會使飛船經歷持久的空間高強度紫外照射,以及多種帶電粒子配合高速原子氧的不斷轟擊,材料損耗將非常嚴重。
因此,給飛船穿一件特制的“外衣”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如今時隔五年,神舟十二號飛船再一次護送航天員往返天地,與前輩們清一色的灰色外衣相比,它那一身銀光閃閃、炫酷時尚的嶄新“外衣”不禁讓人眼前一亮。
原來,這件靚麗的“外衣”,是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歷時兩年精心研制的一款新型低吸收-低發射熱控涂層,它是一種噴涂在航天器外表面的熱控制材料。
據了解,這件“外衣”采用了我國以往熱控涂層領域中從沒有過的類型。它可以通過自身對太陽輻照的低吸收強反射能力,大大減少飛船受太陽長時間輻照的內部溫度升溫現象,再通過它自身的極低的紅外發射特性,在飛船處于背陽面時期減少輻射漏熱,大大減緩艙內溫度下降速率,起到保溫效果。當然,這款“外衣”還要具備抵抗空間中時時刻刻的高能紫外輻照、原子氧轟擊以及多種高能粒子與電離輻射的攻擊,為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全方位做到外部保護屏障,可謂是全天時無間斷全效防護服。
航天員在組合體艙內。央視畫面截圖
太空WIFI怎樣和地面通信?
據悉,空間站核心艙上已經植入了WiFi,這可以大大提高航天員工作生活便利性和舒適度。
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介紹,核心艙采用的情景照明技術和WiFi通信技術,可以讓航天員輕松便捷地使用“手機APP”來控制照明設備開關、查詢站上物資存儲情況。
通過天地通信鏈路和視頻通話設備,空間站還可以實現與地面的雙向視頻通話和收發電子郵件。
“一般依靠中繼衛星來保證空間站和地面24小時不間斷的網絡連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空局等都有自己的中繼衛星。”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介紹,在我國,空間站和地面通信主要依靠地面測控站、數傳接收站和天鏈中繼衛星,其中天鏈中繼衛星能保證不間斷通信。
中繼衛星也被稱為“衛星的衛星”,它可以為衛星、飛船等航天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為中低軌道遙感、測繪、氣象等衛星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為航天器發射提供測控支持。
2008年至2012年,我國先后發射天鏈一號01至03星,三顆衛星組網運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對中、低軌航天器全球覆蓋能力的中繼衛星系統的國家。
2016年,天鏈一號04星成功入軌并完成在軌測試,與01至03星實現全球組網運行,為我國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以及空間站提供數據中繼與測控服務,支持空間交會對接等任務。
2019年3月,天鏈二號01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發星。它與天鏈一號衛星系統相互兼容,使我國以數據中繼為特征的天基通信基礎設施在傳輸速率、服務數量、覆蓋范圍等方面進一步提升。
來源: 人民網
*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我們會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聯系。